《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思想道德建设应“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强调自觉实践与自主参与”,突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路径。云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教育集团积极贯彻这一精神,系统构建“玩转校园”校本课程,将好习惯培养融入真实校园情境,实现“实践育人、体验育人”。
围绕“让学生的未来美好生活从这里起步”的办学理念和“以习惯奠基人生,用兴趣引领发展”的课程目标,学校为一年级新生开发并实施了“好习惯·好开端——玩转校园”校本课程。
课程启动阶段,各校区思政建设部主任主持开班仪式,向学生阐释课程理念、明确活动规范和安全要求,引导学生有目的、有秩序地参与课程实践。
作为校本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活动以16个打卡点位为载体,构建起“校园即课堂,体验即学习”的课程实施模式。课程内容系统设计,涵盖三大素养核心板块:
课程板块一:文明礼仪与校园认同
通过认识班级、办公室、校门等空间及礼仪实践,培养学生身份认同与文明习惯。学生需准确说出班级和校名,掌握“报告”、问候等基本礼仪,理解饮水、如厕等日常行为的规范要求,初步形成小学生行为范式。
课程板块二:安全守则与公共秩序
依托楼梯、操场、接送区等真实场景,开展安全规则教育与模拟实践。课程强调上下楼梯右行、课间活动区域限定、升旗礼仪演练及离校流程,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筑牢行为防线。
课程板块三:爱护环境与集体责任
通过展板、钢琴、农场、绿化区等实物载体,引导学生理解公物爱护、环境保护和责任担当。课程设计包含“不乱摸乱摘”“垃圾定点投放”“劳动整理”等实践任务,强化学生作为校园小主人的责任感。
本课程通过结构化体验与任务驱动,将习惯培养转化为可操作、可评价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在真实参与中树立规则意识、集体观念和责任品格,实现由“认知”到“践行”的素养提升。
课程实施中,学生小骨干和高年级学生担任“小辅导员”,他们有的值守岗位,为一年级学生讲解习惯,有的带领一年级学生有序开展点位学习。他们不仅传递知识,更传承学校互助友爱的文化,体现了校本课程“生生互动、共同成长”的设计理念。
“玩转校园”不仅是一次活动,更是一门扎根校园、回归生活的校本课程。它通过情境浸润与体验学习,在孩子心中播下习惯与兴趣的种子。
我们相信,这门课程所奠定的基础,将助力每一位学生稳健起步、茁壮成长,走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