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为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团结意识,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和鉴赏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民大附小斗南校区依托“民族”和“花慧”主线,开展以“民族花开”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深入挖掘各学科蕴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以四个民族为课程框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学校整合四种具有民族文化的特色花卉开展了异彩纷呈的花慧课堂,让师生共赴一场民族花开之旅。
凤凰浴火,静傣花开
凤凰花
一年级:以傣族为灵感源泉,将傣族与凤凰花结合在一起,开展了以“凤凰浴火,静傣花开”为主题的精彩课堂。
凤凰花在傣族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它被视为一种吉祥物,象征着幸福、美好和希望。 傣族人民对凤凰花怀有敬畏之心,并常常用它来装饰生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年级老师据此开展了《泡泡凤凰花》、《凤凰花灯》、《凤凰花手作》等课程。钱月老师和蒋婷老师开展了《凤凰花灯手作课》,学生志趣盎然,一个个精美的花草灯凝聚着孩子们对傣族人民的美好祝愿;姜珊老师和李钰老师开展了《凤凰花开孔雀来》,将凤凰花与孔雀相结合,带领学生一步步领略傣族同胞的热情,一步步走近绚烂的傣族文化。
兰蕙风雅,白韵飘香
兰花
二年级:以白族为灵感源泉,将白族与兰花结合在一起,开展了以“兰蕙风雅,白韵飘香”为主题的精彩课堂。
“为买春风二月天,苏松宿草种成田”,白族人爱兰、育兰、赏兰、颂兰,一旦培育出一盆珍品,便邀朋集友,赏兰饮宴,借情抒怀。这种对兰花的热爱和珍视,使得白族人的生活充满了五彩斑斓的兰花色彩。二年级老师据此开展了《扎染》、《兰花栽培》、《兰花马头琴》等精彩课程。孔金林老师和郝晓凡老师开设的《清风拂面,幽兰花香》课程带领学生绘制兰花水墨画,挖掘中华传统技艺,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蒋志娟老师和王启萌老师依据白族传统技艺——扎染,开设了《扎染妙想生花》课程,带领学生体会扎染的乐趣,进而明白少数民族人民的心灵手巧、蕙质兰心。张蕊老师和吴奕莎老师开设《兰花飘香,琴瑟饰白》巧用废旧纸板,带领学生制作白族弹拨弦鸣乐器——龙头三弦,以此领略白族传统文化和白族同胞的多才多艺。
格桑朵朵,悟藏俗常
格桑花
三年级:以藏族为灵感源泉,将藏族与格桑花结合在一起,开展了以“格桑朵朵,悟藏俗常”为主题的精彩课堂。
格桑花又称格桑梅朵,在藏语中,“格桑”是“美好时光”或“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所以格桑花也叫幸福花,长期以来一直寄托着藏族人民期盼幸福吉祥的美好情感。三年级老师据此开展了《格桑绽放,酥油飘香》、《唱跳格桑幸福路》、《哈达藏格桑》等意趣课程。柏珊老师和董奕杉老师结合藏族美食——酥油茶,开设了《格桑朵朵,酥油飘香》,带领学生学习如何制作酥油茶,慢慢品鉴酥油茶,让藏族特色美食走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深化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美好心愿。宋海萌老师从藏族服饰和藏族女孩子的浓密发辫切入,开设《藏族姑娘美如画》绘画课程,带领孩子绘制画作,课上从不同方面渗透藏族风俗、习惯。一幅幅画作,饱含着孩子们对藏族同胞的美好祝愿。
马兰馨香,回味无穷
马兰花
四年级:以回族为灵感源泉,将回族与马兰花结合在一起,开展了以“马兰馨香,回味无穷”为主题的精彩课堂。
马兰花在回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象征着对儿童的关心爱护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四年级老师据此开展了《薪火相传马兰开》、《马兰花开、香囊传情》、《马兰回回帽》等主题课程。匡恩伶老师和孙红林老师的《马兰花开、香囊传情》带领学生动手制作回族同胞传统配饰——香囊,让课堂馨香阵阵,乐趣无限;高婕老师和李俊仙老师从生活中常见的纸碗出发,开设了《马兰回回帽》课程,让学生在纸碗上自由挥洒,设计出一顶顶极具创造力、富含美好祝愿的回回帽。寓教于乐,融学于趣,真正让学生学有所乐,乐有所学。
民族之花,是民族文化的具象化表达。每一朵民族之花都有其独特的形态、色彩和香气,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该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本学期的“民族花开”主题花“慧”课程学习,学生认识了傣族、回族、白族、藏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知识,提升了动手能力,锻炼了思维方式,逐渐明白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必须着力发挥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作用,必须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动仗”。在带领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老师也从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民族文化的熏陶,从不同层面提升了教学水平,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核心主线成为全体师生知行合一的“心中红线”。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民族之花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家庭中竞相开放,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我们也相信,在民族花开的道路上,我们将携手花慧课程共同谱写出异彩纷呈的华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