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南疆热土,筑牢信仰之基——云南民族大学“石榴红・党旗映边疆”实践团赴文山州麻栗坡等地开展红色基因寻访实践
7月14日至17日,云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本科生第三党支部“石榴红・党旗映边疆”实践团一行6人,在党支部书记王博涛的带领下,奔赴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西畴县,开展为期四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师生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深入红色圣地,以脚步丈量英雄热土,用心灵体悟“老山精神”,在沉浸式学习中锚定理想坐标,汲取奋进力量。
为确保实践活动走深走实,团队在出发前做足准备:一方面通过理论研读理解“老山精神”的时代内涵,为实地寻访筑牢思想根基;另一方面召开行前培训会,细化任务分工、明确调研方法,从流程规划到安全保障逐项落实,为实践活动高效有序推进保驾护航。
走进庄严肃穆的麻栗坡烈士陵园,实践团成员的脚步不自觉放缓。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大家缓步走向烈士纪念碑,向长眠于此的959位革命英烈敬献花圈,深深鞠躬致敬。步入陵园展馆,一件件承载着烽火记忆的文物——锈迹斑斑的钢枪、泛黄的战地日记、残缺的军装,一幅幅定格英雄瞬间的图片——冲锋的身影、战地互助的场景、胜利的欢呼,生动还原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历史脉络,细腻展现了英烈们舍生忘死的感人事迹。现场,党员代表登台发言,字字铿锵道出“传承先烈遗志、赓续红色血脉”的坚定决心,话语间的赤诚与担当,引发在场师生的强烈共鸣。


随后,实践团向着老山主峰进发——这片曾历经炮火洗礼、见证无数英雄壮举的高地。陡峭的山脊上,密布的猫耳洞、蜿蜒的战壕工事静静矗立,坑洼的地表还留着战争的痕迹,仿佛仍在无声诉说着当年官兵“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的铮铮誓言。抵达海拔1422米的主峰之巅,党支部书记王博涛带领全体成员举起右拳,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激昂的誓言在山间回荡,山风呼啸而过,似历史的回响萦绕耳畔,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老山精神,深深镌刻在每一位青年学子的心中。

行程中最具震撼力的一课,定格在者阴山战场遗址。在巍峨矗立的界碑旁,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主生活会”就地召开。实践团成员围坐成圈,与参战老兵冯仁灿展开面对面访谈,听他缓缓讲述当年在者阴山战役中冲锋陷阵、与战友并肩作战,最终光荣负伤的亲身经历。从战地物资的匮乏,到战友间的生死相托;从战斗的激烈焦灼,到胜利后的热泪盈眶,老兵的讲述平实却有力,字里行间流露的忠诚与无畏,让在场每一位师生的心灵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与洗礼。
实践团还走进了南疆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冯仁灿老兵在者阴山战役中壮烈牺牲的战友。来到熟悉的墓碑前,老兵伸出颤抖的双手,轻轻抚过碑上镌刻的名字,指尖一遍遍摩挲着,仿佛在与老友重逢。他逐一擦拭墓碑上的尘土,又从随身行囊中取出香烟与白酒,缓缓摆放在碑前,用带着乡音的颤抖声音轻声呼唤:“老伙计,我来看你了……”一旁的实践团成员全体肃立默哀,将手中洁白的玫瑰轻轻放在碑前,空气中仿佛回荡着跨越时空的对话。细雨淅沥落下,师生们与老兵并肩而立,向英烈墓碑深深三鞠躬。这场无声却厚重的“生死对话”,让“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赤诚从历史课本走进现实,成为一堂烙印在每个人心中、永生难忘的思政课。


此次南疆红色寻访之行,不仅是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更是一场直抵心灵的党性锻炼与精神洗礼。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此前对“老山精神”的理解多停留在文字层面,而通过实地踏访红色圣地、聆听老兵亲口讲述、沉浸式感受烽火岁月,终于真切体悟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拼搏、不怕牺牲”的精神内核。大家一致立志,要将此次实践的收获转化为勤奋钻研、矢志报国的强大动力,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让青春之花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