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李灿金,讲师,社会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15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2004年7月至今,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院任职。参加工作以来先后荣获省优秀团干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校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工会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2017年主持校级项目:“喜洲镇白族社会历史在调查”,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形势下社会认同的分化与整合”、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项目“边疆民族地区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调查研究”;发表的主要科研论文与著作:“礼物交换中的感性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认同研究多学科理论流变”(《贵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熟人社会背景下非正式制度运行机理探析”(《云南省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亲亲相隐’背后的法律逻辑”(《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3年第13辑),出版专著:《礼物交换中的感性选择——以凤河村仪式互助圈为例》(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
主要从事理论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网络社会学等研究。
学习经历
1997年9月至2001年7月 云南民族学院,经济管理系,攻读经济学本科学士学位。(任系学习部长)
2001年9月至2004年7月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攻读社会学硕士学位。(担任班长,社会学研究生党支部书记)
2004年9月至2011年7月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专任教师。(担任人文学院团委书记、班主任、院研究生党支部书记)
2011年9月至2015年1月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导师:刘少杰教授)
工作经历:
2001年9月至今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专任教师。
获奖情况:
2016年6月,荣获云南民族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2015年12月,荣获云南民族大学优秀工会工作者荣誉称号。
2010年9月,荣获云南民族大学年度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10年5月,荣获云南省优秀共青团干部荣誉称号。
2008年5月,荣获云南民族大学第三届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2006年6月,荣获云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项目课题:
2017年主持校级项目,《喜洲镇白族社会历史在调查》调查研究项目,将于2018年3月结项。
2011年—2014年,参与导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形势下社会认同的分化与整合,已结项。
2008年—2009年,参与徐祖祥教授主持的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项目,边疆民族地区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调查研究,已结项。
2006年—2007年,参与马世雯教授主持的省社科哲学规划办项目,昆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托管班”多样性模式探索,已结项。
科研成果:
1、著作:
2016年8月,出版个人专著,《礼物交换中的感性选择——以凤河村仪式互助圈为例》,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万字。
2、论文:
“礼物交换中的感性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5月。
“认同研究多学科理论流变”,《贵州大学学报》,2014年1月。
“熟人社会背景下非正式制度运行机理探析”,《云南省社会科学》2013年12月。
“‘亲亲相隐’背后的法律逻辑”,《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3年9月。
“浅谈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以云南省昆明市为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12月。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南菁学人论坛》,2009年7月。
“弘扬传统道德 构建和谐社会”,《南菁学人论坛》,2008年5月。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以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4月。
“信仰习俗变迁与社会和谐发展——以大理为例”,《人文论丛》,2006年12月。
“大理白族信仰习俗变迁与社会调适”,《人文学刊》,2005年12月。
“论高校教育公平性原则——兼论机会增多不等于公平增加”,《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4月。
“白族本主文化”,《云南民族大学校报》,2004年9月。
“卓有成效的团学工作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云南民族大学校报》,2004年5月。
“论制约西部发展的人才问题”,《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4月。
“泸沽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发展潜力”,《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