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招生就业

招生就业

2025年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本科招生专业简介

编辑:shxy1 发布时间:2025-05-14 点击:

   

   社会学院是云南民族大学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院之一,是学校重点建设的学院,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学学科建设。学校于1998年设立社会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增设社会学本科专业,同年被云南省教育厅确定为“云南省省级重点建设学科”;2003年被列为“云南省省校合作共建重点学科”,并获准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4年开始招生);2005年获准设立社会工作本科专业;2006年获批建立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社会学专业被云南省教育厅列为“云南省省级重点专业”;2010年获批建立社会工作硕士(MSW)专业学位点,同年社会学专业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3年获批建立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为西部地区第一个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4年社会学一级学科被列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2016年被列为云南省“高峰学科”;2017年社会学获准设立省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9年社会学获准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获批设立人类学本科专业;至此,学校社会学学科已形成了本、硕、博及博士后完整的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社会学专业入选国家“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获批云南省一流建设学科(省级重点支持建设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计划” 支持建设学科);2023年社会学专业获批云南省本科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点;2024年社会学专业获批云南省教育厅高校拔尖学生培养项目。在“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我校社会学学科位居全国第18位。在云南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社会学、人类学排名全省第一,社会工作2022、2023年两年全省排名第一。

   2019年,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社会学一级学科建设,学校整合校内相关专业,成立了社会学院。学院下设三系,即社会学系、社会工作系、人类学系。社会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727人,硕士研究生261人,博士研究生71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52人,其中专任教师40人。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为教授1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11人),副教 授20人,讲师17人,包括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中宣部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 人,人事部等七部委“新世纪百干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首批云岭学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 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云南省万人计划“文化名家”3人,云岭英才计划人才培养激励人选3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8人,云南  民族大学“南菁计划”高层次人才8人。


   

社会学专业

   本专业设立于2001年,2019年被列入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及 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实力雄厚。本专业在云南省高等学校专业评估中一直占据社会学专业全省第一的位置。 着眼于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排头兵、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培养具备民族性、边疆性、国际性特色的社 会学专门人才。

   本专业目前有专任教师20人,均有博士学位。教授8人,副教授7人,讲师5人,其中包括中组部“万人计划”哲 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 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等。近5年,本专业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20项、省部级课题2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23部,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9项。

   社会学专业具有一流的教学平台。学院投入近千万元建设“数据分析中心”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本专业重视社会实践实训,积极加强与学校周围社区的校地共建力度,在校外有30多个实践实训基地。本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文化人类学概论、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中国社会思想史等。


名师简介:


   朴光星,男,朝鲜族,黑龙江省海林市人,韩国首尔大学社会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兼任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移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理事、中 国民族学学会理事等职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1项、教育部研究项目2项、其他纵向和横向项目10项。立项完成1门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  项目,获批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云南省高校拔尖学生培养项目。出版专著2部、合著1部,参编《农村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教材。在《光明日报》《社会发展研究》 《世界民族》《东亚社会学》(日本)《韩国人口学》(韩国)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40余篇论文。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城乡社会学、县域社会发展研究。



社会工作专业

   本专业始自1998年在社会学硕士点设立的社会工作方向。2005年获准设立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并于2006年招生。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2010年设立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点(MSW),成立“社会工作硕士(MSW)教育中心”,并于2011年招生。自设置以来,专业发展状况良好,专业建设规范,专业师资队伍素质较高,博士学历教师达100%,专业方向具有较强的“边疆、民族”针对性。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熟练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扶贫济困、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扶、应急处置、群众文化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和管理服务。社会工作系拥有社会工作VR虚拟仿真实验室、个案工作实验室、小组工作实验室、社区工作实验室、社会心理舒缓室等综合实验室,总面积达400余平方米,总投资450余万元,这为社会工作教学科研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本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社会工作理论、社会福利思想、社会政策、社会行政、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该专业标准学制4年,学生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符合学位授予标准的学生,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名师简介:

    马永清,教授,社会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社会工作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获社会学博士学位。中国社会学会理事,国家社科同行评议专家,云南省专业学位专家委员会(社会工作)委员。长期从事社会学、社会工作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研究领域:基层社会治理,边疆社会问题,乡村振兴,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持各类项目1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民政部重点项目1项,民政部一般项目2项,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1项,国家计生委项目1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4项,云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项,横向项目1项。参与各类项目1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5项,国家自科基金1项,云南省社科项目2项,地厅级重大项目1项,横向课题1项。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20余篇。专著、译著、合著共计4部。获省政府2011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主持省级教学项目1项。主持和参与各级别社会工作服务项目10余项。


人类学专业

   人类学本科专业是2019年获教育部批准设立的,自2020年起连续招生至今,现有在读本科生175人。人类学专业属社会学类特色专业,授予法学学士学位,标准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制。目前是云南省高校唯一的人类学本科专业,全国高校第五家,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是云南民族大学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十大专业之一。本专业拥有较强实力的师资人才队伍,现有师资1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1人,博导5人。教师团队中15位拥有美国加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等国际知名以及国内双一流的博士学位,博士学历教师占比达到93.75%。

   人类学专业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具备联系中国社会实际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全面的人文素养,掌握人类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田野研究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学术研究型、应用型并重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社会学概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社会研究方法、人类学概论、文化人类学(全英文授课)、文化人类学理论、经济人类学、政治人类学、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等。


名师简介:


                                                                  


     沈海梅,教授,人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云南省兴滇英才计划文化名家,尼泊尔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世界民族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世界顶级智库布鲁金斯学会、英国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访问学者。出版《中间地带:西南中国的社会性别、族性与认同》等人类学研究专著,在CIJ、《 民族研究》等国际、国内学术核心期刊发 表社会人类学研究方面的中英文论文50篇。研究成果曾荣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  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云南民间观音信仰研究”,结项“跨国移民视域下的中越老缅边境‘外籍新娘社会治理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多项。主要从事社会人类学、环喜马拉雅区域等研究。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