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专业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和国情意识,具备联系中国社会实际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具备跨文化沟通和自我调适能力,具有较全面的人文素养,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掌握人类学专业考古、语言、宗教、生态、文化、社会多门分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人类学田野研究方法;掌握文化遗产管理、纪录片拍摄制作、民族文化传统知识传承与保护、乡村振兴、公共健康、企业工商、人口与老龄化、智能科技与人类文化等应用研究主题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研究型、应用型并重的专门人才。
人类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尊重不同的文化,愿为各民族、各阶层民众服务,为和谐世界建设奉献,有为世界大同、文明互鉴、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云南是民族文化大省,其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生物、地理多样性在人类学专业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云南民族大学人类学学科有深厚历史传统,马曜、王叔武、汪宁生、宋恩常、刀世勋、黄惠焜等老一辈学者20世纪50年代参与民族识别、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积累了丰富的调查资料,编辑出版“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为人类学学科发展积累丰硕的学术遗产。1979年云南民族大学开始招收民族学专业研究生,1986年获得民族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人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2019年人类学本科专业作为社会学类特色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招生。
人类学本科专业拥有较强实力的师资人才队伍,共有教师21人,其中社会学院内专职教师16人,来自校内相关学院教师5人。专职教授7人,博士导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9人,其中6人获得海外人类学专业博士学位,占博士学位人员总数的31.6%,分别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麦考瑞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挪威卑尔根大学、韩国忠北国立大学,另有1人为美国夏威夷大学人类学专业在读博士候选人,多位教师为英国剑桥大学、美国伯克利大学、泰国等世界知名大学访问学者。国内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多所双一流大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相关专业。
本专业标准学制为4年,按照目前本科教育改革要求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在3-8 年内完成学业。学生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要求,考核合格,修读完最低155学分准予毕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本科毕业后可继续攻读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人文社会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胜任党政机关、教育、科研、文化遗产、民族、宗教、新闻传播等公共事务管理,以及社会团体、福利机构、国际组织、海外企业等社会组织、国有企业和私有机构的社会服务、政策研究、企业咨询、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文化评估等工作,也包括运用人类学专业知识独立创业,提供社会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