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学术讲座

学术讲座

中国社科院李大龙研究员来我院讲学

编辑: 发布时间:2018-05-17 点击:


2018年5月11日下午,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大龙老师莅临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在格致楼B204为大家讲授了题为《东亚藩属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的讲座。讲座由尹建东教授主持,多名研究生、本科生到场聆听。

李老师从“以中国历代王朝为核心的东亚藩属体系”的存在入手,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这一问题得到了西方媒体更多的关注。接着,李老师从多个方面并以时间为序,为我们梳理了东亚藩属体系的理论基础、形成和发展,以及这一体系与殖民体系碰撞后所带来的影响。

首先,李老师为我们阐述了他的观点,即一种政治体系的建构需要理论的支撑。而这一理论——先秦时期的“天下观”、“服事制”与“夷夏观”正是发端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藩属关系形成的思想基础直接源自于这些理论,而这些思想又综合作用于边疆治理而形成了藩属这一特殊的政治体制。接下来,李老师认为秦统一后政治格局出现了变化,“皇帝”自此成为了“天下”的权力核心和主宰。中原凝聚为一个整体,并以“中国”称之。而之后的西汉王朝不仅继承了秦王朝的疆域,也继承了秦王朝的“大一统”观念,并将这一理论在面临新问题的情况下不断完善。在“汉唐维护藩属体制运转的主要措施”这一部分,李老师列举了礼仪制度的确立、管理机构的建立、使者的来往与政令的传达、和亲、实施边疆内地化政策和军事讨伐这几项措施,并把唐朝在汉朝礼仪制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细化的“藩臣之礼、舅甥之礼、敌国礼”为大家作了说明。在“宗藩”、“藩属”与“朝贡”这一部分中,李老师认为“藩属”一词更为准确。并对当前个别学者试图通过主观臆测,将古人使用“宗藩”的场景和今人的使用场景这二者捏合在一起的做法不仅是不科学的,无助于我们认识历史,相反却为我们正确认识历史带来了许多麻烦,乃至混乱。同时,李老师以“铜鱼制度”、“东谢蛮朝贡事件”为例说明,册封与朝贡虽然是维持藩属体制运转的重要措施,但并不是惟一的政策。之后,李老师介绍了东亚历史上的政权建构和族群凝聚,并运用简图和地图来辅助说明藩属的层级和演变。在讲座结尾,李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殖民体系与藩属体系的碰撞过程,并就东亚的藩属关系和近代出现的殖民体系的不同做了对比。整个讲授过程中,李老师富有激情,在严谨的内容中又不失生动,使在场的同学们受益匪浅。在李老师的讲授结束后,尹建东教授对李老师表示了感谢,并就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评价,希望李老师能够在以后能够将更多的研究成果带给大家,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17级近代史研究生秦磊供稿)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