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村”变成了“首富村”——仙人洞村调研纪实
“云南乡村,四时皆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云南文山州丘北县仙人洞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经历了从昔日的贫穷落后,到如今的富裕繁荣。青山环绕,碧水潺潺,古朴的民居点缀......是当前仙人洞村的生机与面貌。自2013年起,仙人洞村围绕青山绿水、古朴民居和丰富的人文底蕴,打造出一系列乡村旅游产品,展现了其独具特色的蜕变故事。
为深入探索西南边疆县域不同类型农村如何突围发展困境的路径和实践逻辑,2024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朴光星教授带领马文婷等4名博士研究生调研走访仙人洞村,对其建设现状、发展历程、产业转型、“三农”变化、农文旅融合发展等内容进行了调查。
一、逆境思变,探索新路
在丘北县党校老师的介绍下,我们知道了仙人洞村的发展变化。史仙人洞村隶属于丘北县双龙营镇普者黑行政村,全村共196户981人,主要居住着彝族撒尼人,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在以前,仙人洞村主要以捕鱼或者种植稻米为生,通往外界只能靠一条路,每年涨水的时候经常被淹。又因为人多地少的困境,村民的粮食只能维持到五六月,只能拿着口袋到别的村去借粮食,使得仙人洞村曾因贫困被称为“口袋村”。
而发展变化的契机来自于1993年,普者黑景区的开发使得仙人洞村成为核心区域。2009年-2012年期间,仙人洞村因受旅游开发影响得到井喷式增长,村民解决温饱问题后开始忙于建小洋楼、干农家乐。但随之而来的是,基础设施跟不上、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明显、民族文化全部衰落、游客体验感差等问题。于是,2013年,仙人洞村开始按照统一规划,重建所有民居,并基于民居硬件环境,挖掘民族特色,比如,撒尼人传统的“花房”“情人房”,流传下来的石狮子、刺绣、图腾等。经过一整年的改造,一个具有自然景观、民族风情、特色民居的村子得到呈现,村民各家各户开始经营民宿、从事餐饮等旅游配套服务,目前村内仅民宿就达到150多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自2015年起,该村旅游发展逐步得到恢复,并于2019年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等多个称号,实现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万余元,成为远近闻名的“首富村”。

二、多元驱动,村民共治
走在村落的小巷里,我们看到了互联网、新乡贤、组织制度等痕迹。这些因素组合实现了仙人洞村旅游转型升级。其中,2013年成为该村发展关键节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星宣传效应,带来乡村旅游“流量”。“爸爸去哪儿”“三生三世枕上书”等影视综艺节目的取景,迅速吸引大量游客,乡村旅游流量激增,据村民回忆,“当时是连牛棚都拿来改造住人了”,充分体现了网络、信息、流量对乡村发展的推动作用。现如今,村内更是涌现了一批直播、电商基地。二是官方引领民居改造,打造精品旅游品牌。“我们村能够有现在的变化,多亏了我们的老范书记,他是村里民居改造第一人”。为改变旅游发展困境,仙人洞村确定了改造民居,发展精品旅游的发展路径,为打消群众进行民居改造的顾虑,原村党支部书记顶着压力带头将自家投入近100万的楼房推倒重建,党员干部、村小组组长紧随其后,实现了186户民居全部完成改造。红墙土瓦为外貌、民族元素为点缀、木质结构为主体的撒尼特色民居整体成形。三是集体参与,村民自治机制逐步完善。在仙人洞村公共服务中心,我们看到了用汉彝双文刻着关于“团结”“文化”“爱国”的村规民约,还有村小组道德评议会、村小组议事章程、村民红白理事会、新时代志愿服务队伍名单等等。这些机制和组织不仅体现了村民自治精神,更为维护乡村和谐、促进文化传承、提升村民素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双向流动,共享成果
沿街商铺店主较多的外地口音吸引了我们驻足停留。原来,仙人洞村的富裕不仅体现在经济收入发展的变化,更在于其淳朴包容的社会氛围和文化的双向流动。在这个村落里,共同绘制了传统与现代、本地与外来文化和谐共生的画面。走在仙人洞村,你会发现这里的民宿、饭店大多没有大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这里得到具象化。这种开放与信任,不仅是村民对游客的欢迎,更是对外来群体的接纳与尊重。村民们愿意与外地人交流学习,分享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同时也从外地人身上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新技能。同时,随着仙人洞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地人选择来这里做生意,他们租下村民的宅基地或住房,开起了各具特色的民宿和餐馆。这些外地人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加入不仅丰富了村子的经济业态,也为村子带来多元的文化气息。

在双向流动的过程中,仙人洞村的文化也实现了融合与创新。村民们开始尝试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同时,他们还借鉴外地人的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和文化素养。仙人洞村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也让村民意识到,只有让每一个人都能从发展中受益,才能实现村子的可持续发展。

调研时间虽短,但仙人洞村的村居环境、自然景致以及浓厚的彝族文化,却如悠悠流水,久久不息。仙人洞村的发展模式作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拥有丰富资源禀赋的县域乡村,如何凭借内部的人才潜力、组织活力、制度创新及文化底蕴,与外部资本注入、先进技术和发展理念等要素相结合,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