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我们的田野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我们的田野 > 正文

我们的田野

    深耕田间 文旅新颜——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学子赴直过民族地区开展农文旅融合田野调查

    编辑: 发布时间:2025-03-20 点击:

    深耕田间 文旅新颜——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学子赴直过民族地区开展农文旅融合田野调查

    指导老师:张慧、陶自祥

    负责人:田欣彤

    团队成员:张国龙、吴智涛、崔鑫宇、周桐

    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云边直过共融发展团”深入云南省3州2市的直过民族聚居区,聚焦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逻辑与共同体建构。团队以9个直过民族为研究对象,选取15个典型村落作为田野点,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与问卷调查,累计访谈文旅部门、企业负责人、非遗传承人、游客等90人次,回收有效问卷500余份,系统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活化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社会学意义。

    田野调查:扎根乡土,理论照进实践  

    团队以“主位—客位”双重视角深入调研。在西双版纳基诺乡巴亚村,成员通过参与“阿司喃波雨林徒步”项目,观察生态旅游如何重构社区生计模式;在怒江老姆登村,以口述史方法记录怒族文旅能人江晓春夫妇的创业历程,剖析民族文化如何转化为经济资本;在澜沧老达保村,团队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拉祜族特色民宿集群的形成机制,揭示“文化认同—产业联动—社区共治”的融合路径。  

    图1 团队在翁基布朗族古寨合照

    直过民族地区正通过主体性重塑与资源再嵌入突破发展瓶颈:布朗族以古茶林为核心打造“茶旅共生”经济(如翁基古寨),德昂族通过非遗体验中心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收双赢(出冬瓜村),景颇族依托社会组织(如营盘村榕树根基金会)构建“文化—教育—产业”协同网络。这些实践印证了布迪厄“场域—惯习”理论中“文化资本”的动态转化逻辑,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本土化样本。  

    图2 团队与怒江文旅局在怒江减贫交流中心合照

    图3 与贡山县文旅局开展座谈会

    理论凝练:从差异到互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通过田野调查,团队提炼出农文旅融合的三重社会学机制:  

    1. 文化主体性激活:民族文化的内生性价值被重新认知,成为产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2. 多元行动者协同:政府、企业、村民与社会组织形成“共治网络”,破解资源碎片化困境;  

    3. 空间—意义再生产:传统村落通过文旅项目重构物理空间与社会关系,实现“地方性”与“现代性”的有机融合。  

    图4 调研小组1基层调研,老达保村HAMUSAI哈姆塞酒店创始人

    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涂尔干“有机团结”在现代乡村的延续,更彰显了费孝通“乡土中国”理论中“差序格局”向“共赢格局”的演进。对于本次调研,团队成员们都受益匪浅,团队成员张国龙(彝族)调研之后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同时深刻体会人类学理论照进现实的力量。团队负责人田欣彤(布朗族)在调研中深切感受到:“农文旅融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实践。只有以共情为纽带,让传统智慧与现代发展共振,才能将文化差异转化为互补优势。”  

    图5 调研小组2走访营盘村榕树根景颇族基金会

    图6 调研小组3团队成员访谈基诺族非遗传承人白腊先老人

    图7 访谈老姆登村文旅能人江晓春夫妇

    图8 翁基古寨布朗族村民自家的茶叶小店

                            图9 老达保村拉祜族村民自家特色民宿

    青春践行:以脚步丈量土地,以学术回应时代  

    “云边直过共融发展团”以田野为课堂,用社会学视角解码民族地区发展密码。未来,团队将持续追踪农文旅融合的长效机制,推动学术成果向实践转化,让民族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绽放时代光彩。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每个民族的共同奔赴。我们愿做一粒种子,扎根乡土,连接山海,让团结进步之花盛开在云岭大地。

    图10 出冬瓜村德昂族村民人人开启了非遗体验中心

    图11 团队成员及导师与佤族文旅工作人员合照

    图12 导师及团队成员体验特色农文旅项目:雨林探险

    文稿:田欣彤 图片:田欣彤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