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体育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5200)
一、培养目标
培养在体育领域中,掌握坚实的体育基础理论、宽广的体育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体育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一)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二)勤奋学习,严谨治学。在体育学和相关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和专项基本技能,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正确的学术倾向及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体育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
(三)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应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中英文文字处理和数据库处理的能力。
(四)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胜任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
1、体育教学专业(045201)
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职业定位是体育教师,所培养的研究生能够胜任以体育教学为核心,兼顾课余体育活动、课余运动训练、比赛以及组织管理等中学和高校的学校体育教育领域的工作。
2、运动训练专业(045202)
运动训练领域旨在培养具有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知识、实际训练能力,能在专业或职业运动队、各级院校运动队、体育传统学校和健身俱乐部等从事运动训练、运动项目指导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体育专门人才。
3、社会体育指导专业(045204)
培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体育素质、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创新能力、掌握社会体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管理、体育市场营销、体育经营与开发、大众健身指导、群体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以及具有社会体育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四、学制与培养方式
1、学制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五、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40学分,分为公共课(9学分)、专业领域核心课(15学分)、选修课(6学分)、教学实践课(8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一)公共课(9学分)
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英语、自然辩证法、计算机应用。
(二)专业领域核心课(15学分)
专业领域核心课是各专业领域的必修课,每个专业领域的学生须学习本专业领域的核心课程不少于8门。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提高本专业领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1.体育教学专业核心课程
体育课程导论、体育教材教法、运动技能学习原理、体适能评定与方法、体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2.运动训练专业核心课程
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运动伤病的预防与康复、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训练科学监控。
3.社会体育指导专业核心课程
社会体育学、健身理论与实践、运动休闲项目概述、大众体育管理、体育产业。
4.专业选修课(6学分)
选修课是所有领域学生的任意选修课,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发展个性,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在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由各培养单位自行确定,一般不少于4--5门,每门课不超过1-2学分。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华武术理论与实践、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理论与实践、体育文化学、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等。
5.教学实践课(8学分)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具有特定体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其获得者应该具有较强的体育实践能力,因此,体育实践环节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占有特殊地位,研究生必须到教学实习或实践基地参加教学实习或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时间不少于1年,实习结束后撰写实践总结报告,经导师和教研室考核通过后获得相应的学分。教学实践主要包括:担任本专科课程部分项目的技术教学;担任导师的助教工作,对本科学生进行技术辅导;协助导师指导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工作等等。
6.必修环节(2学分)
(1)学术活动
学生须按学校要求,3年内必须参加学术研讨会议或学术讲座8次以上,可以由班级组织也可以自行到校外参加,结束后提交心得体会到研究生办公室存档后方可获得1学分。
(2)文献综述
学生须每年围绕研究方向阅读30篇文献,撰写1篇文献综述,3年共计完成2篇文献综述,由指导教师审阅通过并评定成绩后交研究生办公室存档方可获得1学分。
7.补修课(不计学分)
凡以同等学历或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生,均须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主干课程至少3门,并且考试须与本科生同堂同卷。在指定9门主干课程(运动解剖学、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育心理学、田径、羽毛球、篮球)范围内,由学生自己选定后报研究生秘书处备案。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最低须修课程门数及学分 |
备注 |
必修课程 |
公共学位课 |
政治理论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6 |
2 |
2 |
考试或论文 |
所有课程均须修读(9学分) |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2 |
考试或论文 |
外国语 |
综合英语 |
36 |
2 |
1 |
考试 |
英语听说 |
36 |
2 |
2 |
计算机 |
计算机应用与统计 |
36 |
2 |
3 |
考查 |
专业学位课 |
体育教学专业 |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 |
18 |
1 |
1 |
课程论文 |
必修(15学分) |
|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专题 |
36 |
2 |
1 |
考查 |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
36 |
2 |
1 |
考试 |
运动技能学习原理 |
36 |
2 |
1 |
课程论文 |
体育课程导论 |
36 |
2 |
1 |
考试 |
体育教材教法 |
36 |
2 |
2 |
课程论文 |
体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
36 |
2 |
2 |
考试 |
体适能评定与方法 |
36 |
2 |
3 |
课程论文 |
运动训练专业 |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 |
18 |
1 |
1 |
课程论文 |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专题 |
36 |
2 |
1 |
考查 |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
36 |
2 |
1 |
考试 |
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
36 |
2 |
1 |
课程论文 |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
36 |
2 |
1 |
考试 |
运动心理学理论与应用 |
36 |
2 |
2 |
课程论文 |
运动伤病的预防与康复 |
36 |
2 |
2 |
考试 |
运动训练科学监控 |
36 |
2 |
3 |
课程论文 |
社会体育指导专业 |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 |
18 |
1 |
1 |
课程论文 |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专题 |
36 |
2 |
1 |
考查 |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
36 |
2 |
1 |
考试 |
社会体育学 |
36 |
2 |
1 |
考试 |
健身理论与实践 |
36 |
2 |
1 |
考试 |
大众体育管理 |
36 |
2 |
2 |
课程论文 |
体育产业 |
36 |
2 |
2 |
课程论文 |
运动休闲项目概述 |
36 |
2 |
3 |
课程论文 |
|
专业选修课 |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
36 |
2 |
2 |
考试 |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必选,其余从四门课中任选两门(共6学分) |
|
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 |
36 |
2 |
3 |
课程论文 |
中华武术理论与实践 |
36 |
2 |
3 |
考查 |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理论与实践 |
36 |
2 |
3 |
考查 |
体育文化学 |
36 |
2 |
3 |
课程论文 |
教学实践课 |
教育实习 |
18 |
1 |
|
|
1学分 |
体育教学专业 |
担任代表队助理教练工作 |
18 |
1 |
|
|
1学分 |
运动训练专业 |
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 |
18 |
1 |
|
|
1学分 |
社会体育指导专业 |
担任竞赛组织工作 |
18 |
1 |
|
|
7学分(任选7种形式,计7学分) |
所有领域 |
担任各类运动会裁判工作 |
18 |
1 |
|
|
担任导师的助教工作,对本专科学生进行技术辅导或担任部分项目的技术教学 |
18 |
1 |
|
|
协助导师指导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 工作 |
18 |
1 |
|
|
担任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工作 |
18 |
1 |
|
|
担任本专科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工作 |
18 |
1 |
|
|
讲授本专科理论课程部分章节或某些专题 |
18 |
1 |
|
|
协助主讲老师辅导与答疑、主持课堂讨论、批改作业等 |
18 |
1 |
|
|
必修环节 |
学术活动(≥8次) |
1 |
|
由导师评定,分优、良、中、差四等。 |
1 |
必修 |
文献综述(≥2篇) |
1 |
|
由导师评定,分合格和不合格两等。 |
1 |
运动解剖学 |
72 |
1 |
|
|
同等学力及跨专业从中选修3门,不计入总学分。 |
学校体育学 |
36 |
1 |
|
|
运动生理学 |
72 |
2 |
|
|
体育保健学 |
36 |
2 |
|
|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
36 |
2 |
|
|
体育心理学 |
36 |
2 |
|
|
田径 |
36 |
2 |
|
|
羽毛球 |
36 |
2 |
|
|
篮球 |
72 |
2 |
|
|
所需修学分 |
总学分不少于40,其中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教学实践不少于8学分。 |
六、培养方式
采用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
课程学习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实践环节,安排多种实践教学和专题讲座。
实行导师负责制。扩大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以校内导师为主。聘任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体育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科研成果、政治思想和专业理论技术水平较高,认真负责的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参加体育硕士培养工作,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论文写作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重点突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学习要求
1、修课的要求和方法
研究生应按本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修课,除具有大学两年以上教龄者外,研究生不得免修教学实践,免修需经学院领导批准,并将情况在《研究生教学实践报告书》注明,凡属学位课程不能免修。
无本专业本科毕业学历的研究生,需补足本专业必须的大学本科主要课程(3—5门),所补科目由指导教师确定,补修可通过自学或听课方式完成,要通过考核计成绩。
2、科学研究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独立工作能力。
在读期间必须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1—2篇论文。
3、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教学实践方面:教学实践是硕士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硕士生必须参加教学实践。硕士生进行教学实践必须面向本、专科学生,参加教学第一线的工作。教学实践的形式有:将授本、专科学生课程若干章节或某个专题,协助主讲教师辅导与答疑,主持课堂讨论,指导实践课、训练课和论文写作等。
调查研究方面:硕士生进行调查研究是培养工作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其形式有:实地考察、收集资料、科技咨询与开发、参加学术会议等。调查研究工作为4周左右,由导师根据实际需要和条件安排,调研一般定在第4或5学期进行。调研工作前,导师研究生拟定调研计划,调研工作结束,研究生应写出调查报告,由导师评定成绩。在读期间,研究生应具备文献综述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动态。
(二)考核方式
1、成绩考核方式和计分办法
研究生必须参加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考试,考试及格才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考试方式可采用笔试、口试或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闭卷、开卷均可,任课教师须对答卷做出评价并给定成绩。学位课程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各门课程考试的材料由任课教师交研究生秘书整理、登记后妥善保管。
体育专业学位硕士考试成绩必须及格(60分以上),考试不及格或不合格,可在一年内申请补考一次,补考试题难度应与原试题要求一致。记录成绩时应注明补考字样,补考仍不及格不再组织补考,学位课程考试补考不及格的不得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2、毕业资格
第三学期,体育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办公室和校研究生院应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在思想政治表现、学习情况和健康情况等做出评价。
研究生按培养计划规定完成学习和必修环节,成绩合格,通过学校硕士学位外语考试,完成毕业(学位)论文并顺利通过答辩,德体合格,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和学位证。
(三)学位论文工作
按《云南民族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撰写的实施办法》、《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规范》及《云南民族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等文件有关规定完成。
七、中期考核
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根据论文写作的需要,可外出进行考察、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和参加专业学术会议,不另加学分,时间一般不超过一个月,外出计划由导师签署意见后报研究生管理办公室与校研究生院批准。
学术讲座:研究生在读期间应积极听取各类学术讲座,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由班级组织,也可以到校外参加。
专项训练:每周不得少于1次,由导师帮助协调与同专项学生共同进行,第一、二学年参加专项训练,上课时间由自己确定,但每学期必须按时提交专项训练心得体会和笔记到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备案。
补修课:凡以同等学历或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生,均须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主干课程至少3门,由学生与导师商定后报研究生秘书处备案。
八、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
体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要密切结合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等方面的工作需要,注重针对性、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创新性。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论文选题。一般由研究生自选,也可与导师商量后确定题目。论文题目选定后,要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进行毕业论文的工作。
(二)论文开题
论文开题时间为研究生第3学期期末,在论文题目初步选定后,以学院为单位,举行开题答辩。开题答辩成员须有至少1名外校专家(副教授以上职称人员)。先由研究生向到会的导师和其他研究生介绍所选题目来源、选题依据及背景情况、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所阅读文献的查阅范围及手段、所用理论、学术构想与思路、主要研究内容、难点与创新点、论文结构与框架、拟采取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工作计划等。陈述结束后由到会的其他导师认真审议,提出意见,研究生进行修改后,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开题报告至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备案。
(三)论文撰写
1、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报告、运动训练方案与研究、典型案例分析、大型体育活动实施方案等。
2、硕士论文要求词句精炼通顺,条理分明,图表清晰整齐,文字表达能力较好;
3、论文写作必须有导师的指导意见,在论文开题通过之后,用于论文写作的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4、毕业论文一定要符合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字体正规、清楚,封面格式应按要求设计完整,便于装订;
5、凡是云南民族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在参加投稿和学术会议时,须注明“云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硕士学位论文撰写工作最迟在论文答辩前三个月完成。
(四)论文评阅和答辩
1、论文评阅
论文经导师同意推荐答辩后,方可提交至体育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答辩前两个月,经体育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同意,聘请与论文有关学科的专家评阅论文。送审论文采取“双盲”评审,即送审论文无指导教师姓名和论文撰写人姓名。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为两名,必须是副教授以上职称。评阅人应是责任心强,学风正派,在本学科领域中学术造诣较深,近年来有科学研究成果的专家。答辩前评阅人的姓名应对申请答辩者保密,评阅人对论文的评语和推荐意见,应密封传递,注意保密。
2、论文答辩
(1)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为研究生三年级下学期5~6月份,研究生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
(2)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须聘请2位(或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
(3)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人数为三人或五人,至少一至二人为校外专家。票数获得三分之二以上者答辩通过,并提交云南民族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是否授予硕士学位。
九、必读书目
著作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 |
王岗,王铁新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2005年1月 |
学校民族传统体育 |
曲宗湖 |
人民体育出版社 |
2002年1月 |
社区体育论 |
樊炳有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2003年7月 |
体育与健康课常见运动伤病防治 |
于素梅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2003年1月 |
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与学科建设 |
田麦久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2003年2月 |
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研究 |
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课题组,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2000年8月 |
体育用数据处理方法 |
刘学贞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2001年8月 |
体育人类学 |
胡小明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5年6月 |
体育旅游与健身 |
李香华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2003年1月 |
学校心理拓展训练 |
毛振明,王长权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2004年1月 |
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开发 |
宋全征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2004年1月 |
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 |
王岗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2007年1月 |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 |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 委员会 |
人民体育出版社 |
2007年3月 |
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走向 |
霍红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2007年12月 |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 |
喜饶尼玛(著), 石竣淏(译) |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2005年6月 |
中国民间体育 |
胡武功,石宝琇 |
汕头大学出版社 |
2008年3月 |
发展与代价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研究 |
罗康隆,黄贻修 |
民族出版社 |
2006年6月 |
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 |
卢元镇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2005年4月 |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建设研究 |
赵静冬,郑玲玲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2017年8月 |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传承 |
韦晓康,张延庆 |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2009年1月 |
云南少数民族民族传统体育 |
郭云聪 |
人民出版社 |
2010年8月 |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 |
王岗,王铁新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2005年1月 |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
姚重军 |
民族出版社 |
2007年12月 |
民族传统体育概论 |
邱丕相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8年12月 |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 |
周伟良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3年11月 |
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
倪依克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2005年8月 |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导论 |
卢兵著 |
民族出版社 |
2005年8月 |
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通论 |
饶远 |
人民出版社 |
2009年7月 |
民族传统体育概论 |
张选惠 |
人民体育出版社 |
2006年5月 |
民族传统体育学 |
范纯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7年5月 |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 |
白晋湘 |
民族出版社 |
2004年9月 |
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
卢平生,杨兰生 |
甘肃教育出版社 |
2002年8月 |
大学武术 |
李德祥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2年9月 |
中华武术 |
李德祥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6年8月 |
运动训练学基础 |
容仕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7年3月 |
运动训练学(第2版) |
田麦久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7年4月 |
运动训练学 |
田麦久,刘大庆 |
人民体育出版社 |
2016年3月 |
运动训练生物化学 |
翁西泉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6年5月 |
田径运动训练与教学的多方位研究 |
周次保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2018年11月 |
运动训练专业学习导航 |
刘青,张培峰 |
人民体育出版社 |
2011年12月 |
核心力量体能训练法 |
崔东霞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13年11月 |
力量训练计划:用精准计划极速提升力量和运动表现 |
﹝美﹞马克·瑞比托﹝美﹞安迪·贝克著,王龙飞译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8年4月 |
现代运动训练的多维审视与方法研究 |
张磊 |
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
2018年2月 |
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指导 |
郭斌,颜彤丹,刘翔 |
人民日报有限责任公司 |
2016年10月 |
专项运动训练理论研究 |
何文革,高旭东,张维寿,张建云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2016年12月 |
全国体育学专业研究生系列通识教材:运动训练学导论 |
李宗浩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2017年1月 |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
[美]李卫东 汪晓赞[美] PhillipWardSueSutherland 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8年1月 |
体育教学论(第三版) |
毛振明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7年7月 |
健康体适能 |
王健,何玉秀 |
人民体育出版社 |
2008年7月 |
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
黄汉升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3年8月 |
体育与健康教学研究与案例 |
季浏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7年5月 |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季浏、钟秉枢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8年11月 |
体育课程导论 |
郭太玮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2年12月 |
体育保健学 |
赵斌,姚鸿恩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1年2月 |
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 |
杨忠伟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4年6月 |
新编中学体育教材教法 |
杨建国,王海宏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2011年6月 |
群众体育蓝皮书: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报告(1994~2014) |
刘国永,王欢,杨光宇,王旭光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16年4月 |
体育社会学(第四版) |
卢元镇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8年8月 |
体育社会心理学(新行动论丛) |
唐征宇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5年10月 |
社会体育导论(第二版) |
卢元镇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1年12月 |
社会体育学的多维度分析与研究 |
程鹏,于天博,王晓龙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2018年2月 |
体育运动处方及应用 |
关辉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5年8月 |
体育文化学 |
鲁威人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16年11月 |
体育健康促进研究的行为理论与方法 |
司琦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18年5月 |
体育健身休闲市场服务质量与消费者忠诚度关系研究 |
黄谦等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16年6月 |
民族健身操教程 |
寸亚玲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16年6月 |
十、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体育专业硕士。
体育学院
2021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