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邮箱|

时事政策

    时事政策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事政策 -> 正文

    团结奋进谱新篇--胡锦涛总书记在滇考察纪实

    发布日期:2017-01-17

    在民族山寨,在田间地头,在农户家中,在城市社区,在企业车间,在医院学校,在地震灾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带着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深情牵挂,又一次来到了云南各族群众中间。

    7月的云岭高原,千山透绿、满目葱茏;7月的彩云之南,气象万千,生机盎然。

    25日至28日,胡锦涛总书记和随行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白恩培,省委副书记、省长秦光荣等陪同下,来到云南边疆。

    平易、和蔼、务实——他那总是忙碌不知疲倦的身影,成为彩云之南各族群众心中永远的温暖记忆。

    “我还会再来”。人们还在回味他的真情告别。时间过去3个年头,他再次来到了云南各族群众中间。

    总书记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胡锦涛总书记十分牵挂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各族群众。这已是他第五次云南行了。

    乡亲们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乡亲们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在楚雄市苍岭镇马石铺村,总书记深情寄语;“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这里开放得更加绚丽!”在五华区顺城社区,总书记殷切希望。

    胡锦涛一直高度关注民族工作,十分关心中央有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特别牵挂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2002年深入苗寨,2006年又走进傣家和基诺山寨,并8次对云南民族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

    7月26日下午5时32分,胡锦涛一行驱车近2个小时专程来到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苍岭镇马石铺村,看望这里聚居的回族彝族群众。

    听说总书记来了,小山村沸腾了。周围的回族、彝族村民自发地从家里走了出来,热情地聚集在村口、路边,用热烈的掌声和欢快的呼喊欢迎总书记的到来。

    在热情好客的村民们簇拥下,总书记来到了彝族村民李凤祥家。在他家宽敞的院落里,胡锦涛同乡亲们在一棵花团锦簇的三角梅树下,围坐一起,亲切地拉起家常。

    彝族村民李凤祥一家是远近闻名的“民族团结大家庭”,一个屋檐下3个民族的成员和睦生活、和谐相处。

    “我这次从北京来到楚雄,就是来看望大家,看看你们经济社会发展得怎么样,日子过得怎么样,能不能吃得饱、穿得暖,孩子是不是有学上,生病能不能看上医生,听听你们还有什么困难……”

    总书记亲切、真诚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乡亲,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听到村组干部介绍,马石铺村人均纯收入6160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632元时,总书记满意地点了点头。

    “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困难户还有没有?”

    “没有了。”村组干部回答。

    “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比如不交农业税落实了吗?”

    “落实了。”乡亲们异口同声道。

    “孩子上学不收学费、提供免费课本,这些政策落实了吗?”“落实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起来了吗?”“建起来了。”

    听到乡亲们的大声回答,总书记欣慰地笑了:“看到你们村发生的变化,乡亲们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我心里特别高兴。”

    “还有什么要求吗?”

    “希望党的政策不要变。”

    胡锦涛对围在院落里的村民们大声说:“大家知道,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十分关心,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这些政策措施,大家希望不变并有更好的政策。我们不仅要把现有的政策措施落实好,今后还要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我相信,有党和政府的帮助支持,有大家的共同努力,你们村会发展得更快更好,乡亲们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总书记充满暖意的讲话激起了在场所有人员的热烈掌声。

    同行的省委书记白恩培接过话茬:“我们不光现在好,将来也要更好;我们不光成为楚雄州的民族团结模范示范村,还要成为全省、全国的民族团结模范示范村。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省委书记的真诚勉励,再次激起了热烈的掌声。

    其实,在省会昆明考察工作时,总书记就表现出对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特别牵挂和极大关注。他还来到昆明市五华区大观街道办事处顺城社区,看望社区居民。

    位于昆明市主城核心区的顺城社区,是一个汉、回、白、彝、壮等15个民族聚居的社区。近年来,社区结合自己民族多、民族文化浓郁的特点,以“民族团结、共同进步”为主线,成立了“民族之家”,积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和谐社区”。

    听说办事处正在召开“全国民族团结和谐社区创建座谈会”,总书记欣然加入了讨论。

    在明德民族中学校长王运芳等5位少数民族代表发言时,胡锦涛认真记录每一位代表的发言,不时与他们进行交流,会场气氛温暖和谐。

    听完发言后,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从大家的发言看到了党的民族政策措施在社区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看到社区15个民族像一个大家庭,和睦相处、关系融洽,社区经济和社区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说明了党的各项民族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胡锦涛嘱咐社区干部,“今天的大好局面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祸。希望大家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努力把顺城社区建成民族团结和谐示范区,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这里开放得更加绚丽!”

    总书记语重心长的话语,引来一阵热烈的掌声。

    “来,我们照张相吧。”仿佛多年未见的亲人相遇,大家簇拥着总书记,亲热地合影留念……

    “云南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切实加强民族工作,全省呈现出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27日下午3时30分,胡锦涛亲切接见了我省各少数民族代表、民族工作者代表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代表,对云南民族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总书记强调,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民族团结是党和人民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是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证。我们一定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把促进民族团结作为神圣职责,同各族干部群众一道,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我们一定能够重建美好家园

    “房屋倒塌了没有?粮食够不够吃?孩子是不是有学上?生病能不能看上医生?生活还有什么困难?……”在姚安地震灾区,总书记反复在问同样的问题。

    27日上午10时25分,胡锦涛一行翻山越岭,一路颠簸来到姚安县官屯乡官屯村。

    地处深山的官屯村,是“7·9”姚安6.0级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山村之一。全村66户房屋倒塌了61户。残垣断壁间,村民们正在武警官兵帮助下清理垮塌的房屋。

    总书记始终惦记着灾区的群众。

    在灾区,胡锦涛一户一户地仔细查看,并关切地向村民询问:家里房屋倒了没有?有没有人受伤?现在吃的喝的有没有保障?……村民庄绍菊告诉总书记,家里3间房全倒了,人都没有受伤,现在吃的喝的都没问题,政府还发了补贴。她激动地对总书记说:“党和政府的帮助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沿着弯曲的土路,胡锦涛来到集中安置点董星会的帐篷里。67岁的董星会和老伴正在整理杂物。见有人进来,老人刚要起身,胡锦涛就低身握住他们的双手坐在床铺上问长问短。

    家里几口人?粮食够不够吃?生活还有什么困难?下步有什么打算?……得知董星会68岁的老伴在地震中受了伤,胡锦涛小心地捧起她的伤臂询问伤情。听说伤势不重,震后政府又送来了大米、衣被和救济款,胡锦涛满意地点点头。

    穿行于蓝色的帐篷间,一阵朗朗的读书声传来,吸引了总书记的脚步,帐篷小学暑假活动室的孩子们正在上课。

    胡爷爷走到同学们中间,慈爱地说道:“现在条件还差一些,但你们相信,我们将来会有更好更美的校舍!”

    “谢谢胡爷爷!谢谢胡爷爷!”孩子们挥动着小手给胡爷爷送行,久久不肯放下。

    官屯村是一个彝族聚居的高寒山村,大地震使这里几乎成了一片废墟。什么样的房屋完全倒塌,什么样的房屋成了危房,什么样的房屋基本完好,胡锦涛一面察看,一面同随行的各级干部讨论房屋结构、材料的抗震性能等问题。当地干部向总书记介绍了灾后重建的规划和农民住房的户型设计。胡锦涛叮嘱他们:“下步重建时,一定要搞好设计,注意提高农民住房的抗震性,让乡亲们住得更安全。”

    残垣断壁间,闪现着武警官兵的身影。胡锦涛不顾正在拆除房屋倒塌的危险,踩着坍塌的土箕和瓦砾,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官兵中间,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大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慰问。

    察看途中,看到路边新建的集中烤房旁,不少烟农正在认真编烟上架为集中烘烤做准备,胡锦涛饶有兴趣地同他们一道编扎起来,勉励他们搞好生产自救,用自己的双手重建美好家园。

    “总书记来了!”闻讯而来的数百位村民把新建集中烤房门前的空地挤得水泄不通。胡锦涛大声说:“乡亲们,你们受苦了!这场灾难给你们带来了很大损失,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惦记着你们,今天我们特地来看望大家。”

    “地震无情人有情,请乡亲们放心,有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渡过难关,重建我们美好的家园!”

    坚定有力的话语,激起村民们热烈的掌声,小小的山村涌动火热的激情……

    把昆明中铁建成世界一流的制造基地

    “你们要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争取在国际上占有更多市场份额,把公司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型养路机械制造基地。”在昆明市二环路菊花立交桥建设工地,在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设备公司,总书记的鼓励振奋着在场所有人的心。

    25日下午,总书记来到正在建设的昆明市二环路菊花立交桥工地。

    二环路是昆明主城区快速交通系统中最重要的枢纽环线,承担着主城区快速迂回交通和过境交通功能。

    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告诉总书记,为了打破制约昆明发展的交通“瓶颈”,按照省委书记白恩培“把8年时间压缩成3年,把8年‘抗战’变成3年‘解放’”的要求,计划筹资数百亿元,力争3年内彻底解决昆明交通“拥堵”问题。

    仔细听取了昆明产业园区与物流市场建设规划后,胡锦涛对现代新昆明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下半年还要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还要进一步扩大内需,关键是把握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他希望昆明市抓住机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心施工,确保质量,把昆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搞得更好。

    在施工现场,了解到菊花立交桥今年9月底就能通车时,总书记高兴地对施工人员说:“祝贺你们。”

    临别时,胡锦涛握着现场施工负责人的手说:“我送你们10个字:建优质工程,创企业形象。”

    离开菊花立交桥建设工地,总书记一行又来到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设备公司。两地尽管只有15分钟车程距离,但都身处云南特别是昆明快速健康发展的“心脏位置”。

    昆明中铁公司是铁道部指定的大型养路机械国产化制造基地,所生产的全断面道渣清筛机、双枕捣鼓车、动力稳定车等,是集机械、电子、液压、气动、激光和计算机控制等先进技术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品。

    在DWL-48连续走行捣鼓稳定车头,在数控式气压焊轨作业车前,在车间,在路上,总书记与遇到的工程技术人员一一握手,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的各种型号养路机械的技术设计情况,重点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大家一起探讨。听说昆明中铁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铁路大型养路机械骨干生产企业时,胡锦涛称赞“了不起!”

    “只要有利于企业发展,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持什么。”对昆明中铁成功走出一条引进消化吸收的自主创新之路,随行的省委书记白恩培也表示了充分的肯定。

    “自主创新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努力掌握当今世界先进技术,生产世界一流产品,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争取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份额,把昆明中铁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型养路机械制造基地。”离开时,面对依依不舍的送行职工,总书记大声勉励道。

    “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总书记充满激情的勉励,激起了在场人员更加热烈的掌声。

    在昆明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总书记对该公司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

    向你们表示节日问候

    “在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向你们表示节日问候,并请你们向你们的亲人和家属转达节日的问候。”在驻滇部队某团8连2班,总书记的特别问候令官兵们感动。

    刚刚入伍不久的新战士巴登怎么也没有想到,会在自己班里见到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

    “主席好,主席辛苦了……”握着胡主席的手,巴登和驻滇部队某团8连2班的战友们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班里一共几个人?”

    班长王荣华回答道:“9个。”

    “都来自哪些地方?”“云南、四川、贵州、西藏和吉林。”

    听说全班9名战士不仅来自不同的省份,还是一个“民族大家庭”,既有汉族又有藏族和土家族时,胡锦涛高兴地说:“同志们来自五湖四海,不仅有汉族还有藏族和土家族,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在了一起,都是好朋友、好同志、好兄弟,希望大家团结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努力在学习训练等各项工作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在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向你们表示节日问候,并请你们向你们的亲人和家属转达节日的问候。”

    “主席,我能唱一首歌吗?”听到主席和蔼可亲的问候,藏族新战士巴登激动不已。

    “可以啊!”胡主席鼓励道。

    “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儿女,我们的妈妈叫中国叫中国……”在巴登浑厚嗓音感染下,全班所有战士都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一个妈妈的儿女》。

    “你父母都还好吧?”胡主席轻声问道,眼中流露出深深的关切之情。

    “非常好。”巴登兴奋地回答。

    “都从事什么职业?”“家里生活好吗?”“家里有兄弟姐妹吗?……”胡主席问得仔细,问得温暖。

    “我20多年前在西藏工作过,你听说过吗?”

    “听说过。”

    “你今年多大了?”

    “我今年20岁。”巴登诚实自信的回答引来一片笑声。

    “主席,我们班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大家都像亲兄弟,我的汉语水平都是战友们帮助提高的。”巴登告诉总书记:“您每次主席出国访问或开重要会议我都知道。”巴登“憨厚”的话语再次引来一片笑声。

    驻滇部队某团是一支“在任何困难面前都吓不倒的英雄队伍”,有“抗震救灾英雄团”的光荣称号。去年5月,该团官兵在“汶川大地震”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离开2班,胡锦涛来到训练场认真察看部队训练,仔细询问战士们训练、学习、生活情况。在“抢险救灾设备展示区”,总书记对起重气垫、液压动力剪、大动力开凿机等先进救灾设备产生了浓厚兴趣,一一询问它们的性能和用途。

    在训练场,胡锦涛还认真观看了云南首支军地共同组建的“地震救援队伍”的实战演练。他要求部队军事训练不仅要围绕军队使命任务展开,同时要和部队担负的抢险救援任务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他勉励战士们严格训练、科学训练,在训练中砥砺思想作风、提高技术战术水平、练就过硬本领。

    下决心把滇池污染治理搞得更好些

    “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要下决心把滇池污染治理搞得更好些更快些。”在被污染的滇池大堤上,总书记眉宇紧锁;在西华湿地公园,总书记为滇池治理走出一条新路感到欣慰。

    “我爱你的白云蓝天,我爱你的红土高原,我爱你的四季如春,我爱你的气象万千……”

    这首歌之所以被广泛传唱,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以“七彩云南保护”为抓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宁可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要守护好云南生态环境”的信心和决心。而实践证明,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之间并不矛盾。

    25日下午,胡锦涛一行来到滇池海埂大堤。一下车,大堤南北两岸大相径庭的“景观”让总书记感慨不已。

    大堤南边,看着随波滋生蔓延的蓝藻,总书记眉宇紧锁,不断询问滇池污染的情况和治理滇池的思路和措施。

    “滇池里还有鱼虾吗?水产品还能吃吗?渔民生活怎么办?滇池污染对周边群众生活造成多大影响?……”总书记关切地问。

    听到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汇报,昆明正在着力实施环湖截污、环湖生态、入湖河道治理、底泥疏浚、水源地保护和外流域引水等“六大工程”,使滇池治理全面提速时,总书记紧锁的眉宇舒展了许多。

    大堤北面,通过有效治理,草海水清天蓝,翠绿的荷叶间冒出了星星点点含苞待放的荷花,10多只鹭鸶安详地躺在湖面上,好一幅“水墨丹青画卷”。

    下午5时30分,胡锦涛来到西华湿地公园,深入了解了生态功能区建设情况。

    了解到西华湿地公园已建设湿地281亩,种植乔木1200多株,种植水生植物25万丛,有效提高了滇池生态自然净化能力时,总书记十分欣慰。

    加快经济发展是政绩,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更大的政绩。总书记叮嘱随行的各级干部,“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下大气力降低能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云南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要下决心把滇池污染治理搞得更好些更快些。”

    “再大的困难都要把滇池污染治理好。”同行的省委书记白恩培表示。

    在七彩土地上谱写更加绚丽新篇章

    “统一意志,凝聚力量,开拓进取,扎实奋斗,进一步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不断开创云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这次再来,感到云南各项工作又取得了新的可喜成绩,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严峻局面,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云南实际,全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各项工作发展。”

    1993年、1999年、2002年和2006年总书记一行四次亲临云南。这次考察,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所见所闻同样给总书记留下了深刻印象。

    “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喜人,工业经济增速稳步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消费市场稳中趋旺,城乡收入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姚安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听取了白恩培代表省委、省政府作的工作汇报后,胡锦涛对云南近年来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

    “这些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是省委和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努力拼搏的结果。”胡锦涛希望云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国家加大西部大开发力度的宝贵机遇,紧紧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首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措施,统一意志,凝聚力量,开拓进取,扎实奋斗,进一步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不断开创云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结合调研了解的情况,胡锦涛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二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三是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四是着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胡锦涛强调,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认真总结和不断探索推进党的建设的好思路、好做法,进一步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重视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科学发展、服务各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弘扬一心为民、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更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攻坚克难、开拓前进。

    回望短短几天考察的“关键词”,“牵挂、惦记、嘱托、问候”伴随考察全程。总书记对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各族群众的浓浓真情,再次深深定格在云南4500多万各族群众的情感记忆里。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朱之鑫、国家民政部部长李学举,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罗正富,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杨应楠,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孟苏铁,副省长曹建方、和段琪等领导分别随同调研。

    < <云南日报>>2009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