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19日疫情发生以来,云南民族大学闻令而动,全校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有序展开各项疫情防控工作。我校广大干部、教师、职工主动服务疫情防控工作大局,舍小家为大家,坚守在战“疫”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立德树人初心与使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同学,开饭啦!好好吃饭哦......”连日来,每到一日三餐时间,住在云南民族大学雨花校区蕙苑1栋的同学们都能听到“大白”老师们暖心的喊吃饭声音。为了让同学们每顿都吃上安全、新鲜、热乎的饭菜,学校严把食材质量关保证食品安全,营养均衡搭配,同时尽可能照顾广大同学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周密部署调度食堂配餐、车队运送、教师送餐等各环节高效衔接,确保送餐工作顺利开展。

每天,食堂师傅及后勤工作人员从凌晨开始忙碌备餐,配好餐后争分夺秒将一盒盒饭菜装进保温箱。之后,学校交通车队工作人员、环卫工作人员等合力将每一箱饭菜有序运送到蕙苑1栋宿舍外,再由各学院、各部门领导干部、教师职工等组成的“送餐志愿者队伍”分工合作将饭菜按需送到545间宿舍门口,保障近2800名学生的一日三餐。他们无数次的装车、搬运、往返、上下楼,完成一次次送餐任务,他们被同学们称为民大“送餐天团”。

在民大“送餐天团”中,有各学院、各部门的领导,有德高望重的教授,有平日站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的教师,有不分昼夜坚守在岗位上的辅导员、各行部门工作人员。他们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年迈佝偻的父母亲的儿女,是嗷嗷待哺婴儿的父母.....但这几天,他们都是“学校需要,我来!”“困难可以克服,我上!”不畏艰难、冲锋在战疫一线的民大人,是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一样去关爱的“大白”。他们坚强有力,咬紧牙关,挥汗如雨;他们满心牵挂着孩子们有没有吃饱、吃好,还有没有什么困难问题......他们成了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副处长丁雄,自疫情发生以来便没日没夜地忙碌在战“疫”一线,带领全校170余名宿管工作人员管理含蕙苑1栋在内的全校学生宿舍。每天耐心了解每一间宿舍的情况,统筹协调解决学生宿舍水电、各种设备维修维护等问题,还坚持参与送餐3次。在学校号召全校中青年教师参加疫情防控工作突击队时,丁雄同志第一个就报了名。从教37年的他说,自己是党员,这时候肯定是要冲在前面的。

南亚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党委书记甄昕宇,爱人在监狱系统工作,三年来在单位封闭上班的时间几乎占去一半,无瑕照顾家庭。疫情发生当晚,他留下两个孩子给老人照顾,踏上了往雨花校区的第二次逆行路。他说:“我无瑕照顾好全局,但我得坚守好我的阵地。守好东语学院1000余名师生的健康安全,就是我最大的责任。”
澜湄国际职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庄红林自11月19日上午收拾好行李进校后就立马投入了相关工作。送餐、组织学生做核酸、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各项工作虽然非常辛苦,尤其是送餐,但每次保证学生按时吃上饭后,看到隔离宿舍门口贴着的各种感谢、暖心话语,很是欣慰。他对同学们说:“疫情不可怕,有老师和你们在一起,大家一定要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疫情。此次疫情不结束,我们不回家!”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孔玲玲在做好相关工作同时,还耐心地询问学生对饭菜的满意度,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并及时给予学生关心、安抚和帮助,让学生们感受到浓浓的关怀和温情。她说,近日自己做的工作都不算什么,大家都在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相信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
外国语学院辅导员武彩凤说,每次送餐结束后脱下防护服,送餐志愿者们脸上的勒痕和灿烂的微笑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家的衣服都被汗水完全浸湿,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民大“送餐天团”从最开始的忙乱,到现在已经效率翻倍、井然有序。“作为辅导员,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做好相关工作齐心战疫,让民大所有同学安全、安心、放心。民大加油!”

面对爱生如子、逆流而上的老师们,学生感受到了温暖,增强了战胜疫情的信心。住在蕙苑1栋B区503的南亚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国别研究院)本科生李孟霞说:“昨天吃到了很甜的香蕉、橙子,今天又被卤腐惊喜到!学校把我们保护得很好,变着花样给我们免费提供既营养又美味的一日三餐,还有“大白”老师们送到宿舍门口。这个世界上没有超级英雄,所谓英雄,不过是平凡的勇敢。学校的爱,老师的爱,大白的爱我们都会铭记。疫情会结束,学校会解封,阴霾会散去,春天也会到来,加油!!”民族文化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周瑞霞说:“在这次疫情中,学校抗疫工作做得很完善,全校众志成城,让我感受到了民大人的温暖,也增强了战胜疫情的信心,我也在号召身边人理性认识病毒危害、进行科学防范。我们的平安都是一大群人在背后付出很多努力换来的,在此,我想对民大全体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领导、老师、同学们说一声:辛苦啦!愿山河无恙,春暖花开!民大加油!”

民大,加油!民大人,加油!(文/沈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