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云南民族大学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和地方战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新业态要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全面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关键,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建一流的本科专业,办一流的本科教育。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提高质量为核心
在实行专业分类建设,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一是实施专业定位,实施专业负责人制度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度;二是实施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招生质量、就业质量和校内专业评估结果实施专业红、黄牌警告;三是实施改革课程体系,明确培养规格。
在强化本科“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是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建立培训档案,推行培训学分制度;二是鼓励教师考取相应的行业资格证;三是强化师德建设,与全体教师签订《教师责任约定书》;四是实施本科教学奖励工程,坚持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同等对待,引导教师主动将精力投放到教学工作中。
在构建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面,一是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出台“本科实验实践实训教学规范”;二是健全校内外实践实训体系,不断提升实验实训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设施保障水平。
在坚持以本科生为基,着力学生能力水平培养方面,一是实施“筑梦支持计划”培养项目,并由此推动全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二是实施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打造本科生学术科研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和创业创新平台;三是实施学生宿舍书院制,构建学生综合素养和习惯养成的培养机制。

在实施教育对外开放提升计划,提升本科教学国际化水平方面,一是实施课程建设国际化计划;二是实施学生国(境)外学习计划,设立“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国(境)外学习专项经费”,扩大学生赴国(境)外学习规模;三是实施“留学民大”计划,设立“云南民族大学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扩大国际学生招生规模和质量;四是在全国综合类院校中已率先开全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15个语种类专业;五是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六国在瑞丽共建“云南民族大学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职业学院”,同时建设“澜沧江—湄公河职业教育基地”和“澜沧江—湄公河职业教育联盟”。
在推动教学信息化建设,实现教学方式现代化方面,一是搭建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构建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库;二是建设教务管理综合平台,推动“互联网+教学管理”,构建教务管理辅助平台,实现师生自助查询课表、选课情况、班级学生名单和考勤情况等,实现师生自助申请教室、调课、打印课表和成绩单等。

以思想观念转变和完善体制机制为重点
学校提出“努力回归教育本质,回归人才培养的功能本位”的本科教育理念,召开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大会,提出要将“教学是学校中心工作”这一理念变成民族大学全体的共识和自觉,把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统一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
学校调整充实了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和教学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全面统筹领导负责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顶层设计、推进实施、过程监管和效果评估。各学院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全面负责本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学校对改革各项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意见反馈、定期考核,并与各单位绩效挂钩。
学校研究或修订出台了一系列涉及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学信息化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等工作的体制机制改革制度办法。结合学院制的实施,赋予学院更大自主权,激发学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积极性。
学校实施每年的本科教学业务费、本科教学奖励经费“双倍增计划”。分门别类设立专项经费用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本科教学奖励工程、教学信息化建设、学生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工作。

深化改革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
经学校努力建设,近年来学校获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实践》和《高等职业教育“三维一体”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两项成果分别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我校法学院获准立项为首批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艺术设计专业获准立项为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地方民族院校质量工程群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等14个项目获国家民委教改项目立项;1名教师被推荐为国家级“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我校被命名为“云南省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示范学校”和“云南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项,省级高水平大学品牌专业建设项目7个,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教改项目20项,省级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22部,省级卓越人才培养项目3项,省级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院(系)建设项目1项,省级教学团队4个,“云岭教学名师”4名,省级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7名,省级教学名师9名,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项目1项,省级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4项,省级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

我校学子在各级各类学科类竞赛中捷报频传,成绩喜人:2013年,我校本科生普文杰获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领域最高奖——“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近5年来,我校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35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2项,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9项,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