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邮箱|

文明校园

    文明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校园 -> 正文

    56个民族手足相亲的温暖家园 ——云南民族大学致力于让“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发布日期:2017-05-04

    云南民族大学作为新中国成立较早的少数民族院校之一,其66年的办学历史,正是形成民族团结和谐的“云南现象”的坚强基石。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交给云南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新时期云南发展的三大战略定位之一。继往开来,云南民族大学高瞻远瞩,主动服务和融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秉承“民族性、边疆性、国际性”的办学宗旨,进一步凝练“团结、进步”的办学精神,创新思路,多措并举,致力于让“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打造“56个民族手足相亲的温暖家园”。

    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基石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是空中楼阁,为进一步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石,民大举全校之力,搭建软硬件两个平台。

    近3年来,学校投入近1000万元,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硬件基础。2015年以来,学校投入550万元改造了“民族博物馆”的六个展厅,增加了布展面积和展品数量;保留云南省最大的“少数民族文字博物馆”;投资150多万元,创建“校史馆”;投资近200万元,建设“老校门复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标志”。目前,以“民族博物馆”、“校史馆”、“民族团结教育走廊”为主体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已打造完成,定期免费向师生和社会开放,成为新生入学教育、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是民大的天职,也是打造民族团结教育软件建设的着力点。学校大力支持各民族师生创办民族文化类社团,支持民族类社团在校内开展民族文化的研究、学习活动,目前,全校已拥有13个民族文化类社团,居全省高校之首。建成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云南省濒危语言保护与抢救中心等,对民族语言、体育、音乐、舞蹈、影视、服饰、工艺品等门类进行打造提升,形成具有学校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精品项目。开展好具有学校特色的元旦篝火晚会、民族风情文化周、民族歌曲大赛等传统文化活动,积极支持各民族师生利用民族节日等形式传承民族文化。

    “民族地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民大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加大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规模和范围,打造各民族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先后设立了职业技术学院和应用技术学院,并与云南8个自治州和沿边境的临沧市、普洱市、保山市等合作,加大培养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与省委组织部合作成立云南民族干部学院,专门培养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和民族工作干部,已培养81期7899人次民族干部。新建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协同创新中心、民族团结进步研究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家会、云南扶贫开发大数据中心等在资政建言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贯穿学生学业生涯始终

    新生入学季,来自大山深处的彝族女孩李馨满怀好奇和紧张的心情踏进云南民大校门,她正担心自己能否与其他民族的同学和睦相处,结果热情的老师和学长们把这一切顾虑打消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李馨和老师、同学都相处得很融洽。她高兴地告诉记者:“刚入学,从学校到学院都组织新生团教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是对民族、省情、校史的介绍,尤其对民族团结的内容介绍得特别详细。这些知识既让我们了解到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也让我们知道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学校管党治校之魂。从新生第一课开始,到毕业走出校园,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了民大学子学业生涯的始终,并形成了“123456”的民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模式。

    上好新生“第一课”---民族团结进步专题课,教会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迈实“两大步”,建好民族团结进步课程体系,落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体责任;建强“三支队伍”,打造以中央马工程高校思政课课题组首席专家为带头人的国家级专家团队、素质过硬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团队和熟悉网络、熟练运用新媒体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搞好“四个结合”,做好上好思政课与研读党的创新理论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结合,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与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实践服务相结合,线上正面舆论引导与线下民族团结进步文化活动相结合;打造“五个阵地”,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课主阵地、民族团结进步文化阵地、民族团结进步党员示范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实践基地、民族团结进步“互联网+”教育阵地;抓实“六大融入”,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入管党治校全过程,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各族学生日常生活,把双语教学融入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把民族干部培养融入学校重要日程,把民族理论、政策研究融入国家、云南发展战略。

    民大还紧跟时代步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时俱进。“民族团结教育”微信公众号为全国首个专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微信公众号,为思政特色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提供辅助教学,成为师生喜爱的“微课堂”;采用新媒体、新平台、新形式来诠释民族学与人类学,创立“民族学与人类学”微电子杂志,发出民族学与人类学响亮的新声音。

    团结和谐的民族大家庭

    在民大,“民族团结一家亲”不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而成为了实实在在的现实。2016年,学校实现了56个民族的学生全部招齐的目标,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了70%,是全国高校中少数民族比例最高的学校。各民族学生在这个共有的家园里,手足相亲,打造出民族文化氛围浓郁、民族特色鲜明、各民族师生团结和谐的“民族大家庭”,演绎着一曲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采访中,教室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引得大家驻足聆听。走进教室,30多名穿着傈僳族服装的大一学生正在专心学习傈僳族的语言和文字。“只有语言存在的情况下,文化才能长存和传承。”利用民族文化学院11个民族12种语言的学科优势,学校建设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养基地”。

    在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直接经济资助的同时,云南民大还积极关注各民族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组织实施“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免费培训项目。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白族学生姜枝红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家庭经济困难的姜枝红从大一开始,就依靠奖助学金及勤工俭学来完成自己的学业,上学期又免费参加了公务员、教师资格培训。据介绍,去年像她一样参加培训的学生超过600人。今年,培训经费将增至100万元,开展8大板块的提升计划。

    2015年,云南民大成为教育部、国家民委、云南省政府共建的大学; 2016年,云南民大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大学”,……不忘初心,终得始终,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民族进步是民大发展之魄。饱受民族团结教育洗礼的民大学子,在步出校园后,犹如一粒粒种子,扎根红土高原,传播“团结、进步”的民大精神,促进了边疆云南的繁荣稳定。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沙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