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陈鲁雁
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建设,校风、教风、学风“三风”建设……近年来,云南民族大学在“民族性”、“边疆性”、“国际性”的办学定位中阔步向前,大学建设取得实效。
对比民大今昔之变化,云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陈鲁雁感慨颇多,面对在治校理校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民大人没有退缩,而是选择迎难而上。
让“阳光”驱走“阴霾”,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办一所有良心、有责任的民族类院校,一支“民大铁军”正在慢慢养成。
让“阳光”驱走“阴霾”
“云南民族大学中印瑜伽学院、国际太极学院成立;学校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研究院,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评价体系受到国家民委的肯定与支持……”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如今,云南民族大学进入公众视野均不同凡响,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向上姿态。越过“六九专案”的阴霾,云南民族大学重振精神,实现了转危为机的可能。
2013年初到民大,云南民族大学新一届党委班子可以说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那时的民大受“6.9专案”影响人心涣散,各种是非谣言到处传播,严重影响了民大人的形象、声誉。在明确学校存在干部选拔任用风气不正、党风廉政教育流于形式等五方面问题后,党委书记陈鲁雁立即组织干部职工对学校存在问题的征求意见,“我没想到,意见总共有1000多条!”而这些教职工的呼声,也让陈鲁雁意识到,对于民大而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尤为重要。
“高校治理,关键在党,治理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陈鲁雁表示,近年来,学校党委大力深化,探索并形成了一套符合民大实际的、标本兼治的管党治党制度体系,核心是“一体两翼”,“一体”即“六个要件”,两翼即“六权治本”、“六个阳光”。“六个要件”指的是“决策权的规范运行、执行权的阳光公开、监督权的有效保障”的治理思路;“正职监管、副职分管、集体领导、民主决策”的治理模式;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决策和监督的“四马拉车”治理结构;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和专题会议分级、分类决策的36项权力决策目录;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以责任清单、负面清单、问责清单、纪检监督清单、审批流程清单和工作流程图为重点的“五清单一流程图”。“六权治本”指的是清单确立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制度约束权力、阳光行使权力、监督预警权力、严惩滥用权力。“六个阳光”指的是干部在阳光下成长、风气在阳光下升华、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制度在阳光下完善、民生在阳光下改善、学校在阳光下转型。
陈鲁雁感慨,一系列制度和举措的实施,真正把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笼子,让权力不再任性。“通过深化内部治理,民大的党员干部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转变一,不论在什么岗位,做任何事,大家都自觉守纪律、讲规矩,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转变二,凡是明令禁止的事情,各级都不再打‘擦边球’;转变三,学校的党员干部的作风实了,与师生的关系更好了。”
此外,通过想方设法地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民大铁军”,云南民大不仅在一年内办结85件实事,更凝聚了人心,形成了“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的共识。
办有良心、有责任的教育
“学生在学校里的酸甜苦辣、高兴悲伤,老师一概不知,这怎么能行呢?”在陈鲁雁看来,教师既要教书也要育人,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既是良师、也是益友,如果身为教师不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和教育学生,那必定是不称职、不合格的。基于此,如今的云南民大不再拘泥于建多少平台,办多少个学院,而是要办有良心、有责任的教育。
2013年9月3日,初入云南民族大学的陈鲁雁,收到了一封学生家长的来信。信中,一位心急如焚的家长不仅痛陈学校个别教师上课前不备课不写教案等不良教风问题,更在信中向他疾呼“千万别放任学生在玩耍中、电脑游戏前度过四年大学光阴……”一字一句戳心的话语,让人心情沉重,陈鲁雁当即批示把这封信印发全校干部职工,请大家对照所指问题、认真整改。
随后,这封意见信引发的“蝴蝶效应”,让云南民族大学校园刮起了正气清风。在《云南民族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发布后,该校“三风”建设的目标与重点更加明确。陈鲁雁指出,围绕“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突出两个重点,培养教职员工爱岗敬业精神、提高教学水平、树立良好教风,增强学生积极性、提升学生素质、树立良好学风;抓好三个环节;落实“十个到位”等措施,就是在办有温度的教育,有良心、有责任的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陈鲁雁直言,中国的大学其核心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西方大学办学的成功之道可以借鉴,但是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必须把握好中国大学的办学属性。“把大学当产业来办,做事都当项目来运作,那不行!”面对如今出现把大学当产业来办的现象,他指出,教育的特殊属性决定其不可能完全以市场原则为评价标准。如今,浮躁之气从社会弥漫到了大学校园,浮躁心态给大学带来的最终还是折腾。“培养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很长的周期,但我们很多办学者显得浮躁,老想着急于求成”,陈鲁雁表示,办学过程中,大学之道在于“静”,关键是要克服浮躁、遵循教育规律办事。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民大”姓“民”,目前,云南民族大学已经招齐56个民族学生,且连续两年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已超过70%。“我们在办学定位上明确了民族性、边疆性、国际性的属性”,陈鲁雁表示,学校成立了民大附中、附小,挂牌成立了云南民族干部学院,云南省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在此揭牌……
那么,当民族院校遇上“双一流”建设又将擦出怎样的火花呢?在陈鲁雁眼中,这是民大的机遇,也是挑战,“对于民大人而言,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掌握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好政策,要把政策学好用足”。陈鲁雁指明,在国家发出建设“双一流”的号召前,云南民族大学已经率先启动了高水平大学建设,在科研方面,仅2016年,学校就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25项,位居全国民族院校第3名,并列全国高校第19名。
“双一流建设,于我们而言现在就是沉下身子,狠抓内涵建设。” 要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很重要。为此,云南民族大学召开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大会、教育国际化大会、科研工作大会。“随着三个大会政策在深度、广度上的拓展和深化,我们在‘双一流’建设上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成绩,办出人民满意的民族教育。”放眼未来,陈鲁雁充满自信。
“对新民大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团结、进步;团结、进步是民大人之魂,离开了进步民大人不可能发展、民大人不可能成才。”他说。(来源云南网 记者 高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