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民族大学党委积极应对党建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按照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功能”、建设“三型组织”、注重“四项保障”、实现“五个强化”、落实“六个抓手”的工作思路,一手抓党建品牌塑造,一手抓党建基础夯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凝聚力量、夯实基础、提升水平,党建工作已经成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助推器”和“压舱石”。
突出政治服务功能
围绕“办学育人”中心
在学校党建工作中,校党委集中精力在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环境上下功夫,紧紧围绕办学育人这“一个中心”任务,总揽全局、把握方向,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民族教育发展新常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着力凸显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
同时,校党委突出党建工作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引领,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的头脑。让党建工作最大限度地贴近师生、团结师生、引导师生、赢得师生,不断凝聚和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的旗帜在全校师生心中高高飘扬。
凝聚党建工作力量
系统打造“三型组织”
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校党委着力抓好院处级干部、党务干部、党员发展对象的教育培训。近两年来,先后组织600余人(次)处级干部、党务干部赴北京大学、延安干部学院、老山干部学院、善洲林场学习培训。2016年,学校党委书记陈鲁雁、校长那金华和其他校领导讲授党课共计40多场。
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学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在云南省7个沿边县市口岸建立了“中国—东盟国际教育培训中心”和“国际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建成中印瑜伽学院、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研究院、民族团结进步研究院、云南扶贫开发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省级研究平台。与23个国家或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85项,与各级政府、各类企业、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签署合作协议30项。校领导先后6次带领195名处以上干部深入挂钩扶贫点彝良县进行调研,建档立卡,挂钩扶贫,投入扶贫专项资金520多万元,“扶志、扶智、扶治、扶资、扶学”五扶并进,十件实事一一到位。
在创新型党组织建设中,开展“争创育人成才先锋,争创‘三型’党组织”活动,设共产党员志愿服务岗52个。依托“双进双结”活动,以学生宿舍区的917间“学生党员示范宿舍”为载体,所有的学生党员、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必须参加党员示范宿舍创建工作。
夯实党建工作基础
注重落实“四个保障”
通过充实队伍、保障经费、搭建平台、细化责任等措施,落实了学校党建工作的“四个保障”。校党委配齐了二级党组织班子,在学生人数较多的二级党委还设了专职副书记,在24个二级党委设立了纪律检查委员会,并按规定选举产生了二级纪委委员和书记。严格规范党建工作经费筹集、管理、使用、检查公示等工作流程。投入100多万元进行了党建活动场所的建设、维修、改造、美化工作,建成了“大学生党建活动阵地”和46间“党团活动室”,在各院、系、所设立了党员服务岗,在全校建成了10个“党员志愿者服务站”、30个“道德讲坛”、16个“心理小屋”、1个“廉政文化活动室”。实行党委班子成员向同级纪委报告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并接受纪委质询,让党委和党委班子成员进一步扛主责、挑担子、齐担当。
突出党建工作实效
全面推进“五大建设”
学校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五大建设”方面不断强化,成效突出,亮点频现。
在强化党的思想建设方面,召开了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出台了《云南民族大学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等。
在强化党的组织建设方面,对党员人数未达到规定要求的二级党组织进行了调整,对148个党支部进行了分类定级,整顿软弱涣散党支部10个。
在强化作风建设方面,持续开展“反四风”、“正三风”活动,开展“治庸提能、治懒增效、治散聚力、治奢倡俭”专项活动,对院处级干部开展满意度调查、公信度投票、“三维一体”考核,将“三风”建设工作任务分解成33条具体任务,落实到10个职能部门和各学院,全面加强“三风”建设,2015年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三风建设示范学校”。
在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对照白恩培、仇和、甄朝党等反面典型,照反面镜子,找自身问题,在警示反思中正本清源,全面开展专项治理,建立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约谈机制,约谈覆盖率达100%。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从2013年的考核不合格到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
在强化制度建设方面,制定了《云南民族大学章程》,废改立了190件规章制度,实施“六个要件”“六权治本”和“六个阳光”的依法治校举措等。
力创党建工作品牌
不断强化“六个抓手”
校党委通过抓“两个班子”、“两支队伍”、“两个覆盖”、“两个基础”、“文化党建”、“特色党建”等“六个抓手”,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服务改革发展的能力。
在校党委班子和行政班子建设中,校党委提出了“决策权的规范运行、执行权的阳光公开、监督权的有效保障”的治理思路;实行“正职监管、副职分管、集体领导、民主决策”的治理模式;推行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四马拉车”的治理结构,提高学校党委办学兴校的治理能力。经过努力,学校获批为国家民委、教育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进入“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学校,学校在全国大学排行榜中的排名从2014年的284位跃升到2015年的227位,2016年的193位,2017年的184位,三年提升100位。在民族院校排行榜上,居全国民族院校第三位。
在干部队伍建设和师生党员队伍建设中,干部选拔坚持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标准,实行“五公开两差额一不用”,突出干部考核评价,在省委组织部组织的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工作中,学校干部职工的总体评价满意率2013年为98.49%,2014年、2015年均为100%。抓好师生党员队伍建设,在教师党员中开展“甘守三尺讲台,争做四有教师”主题活动和“育人先锋”工程,在学生党员中开展“勤奋学习做表率,立德成才当先锋”、“亮身份、树形象、做表率”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在抓党建基层覆盖和工作覆盖方面,校党委班子成员带头深入到挂点帮扶的党支部指导换届选举工作,对任期届满的84个党支部统一部署换届选举。制定了党员培养发展流程、预备党员接收流程、预备党员转正流程,从流程入手、从细节抓起,确保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规范有序。
校党委抓牢抓实校院两级文化建设,打造了以“民族博物馆”、“校史馆”、“民族团结教育走廊”为主体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全校各学院纷纷确立了自己的院训、办学理念,建成了党建文化宣传栏、党建工作室等,促进了党建文化的蓬勃发展。学校被省教育厅、省民宗委命名为“云南省第二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被评为云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近期学校被国家民委评为“全国第四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校党委还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党建”和“互联网+党建”两项特色党建工作,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探索经验、引领示范做出新的贡献。(转载自《云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