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邮箱|

民大新闻

    民大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大新闻 -> 正文

    【名师风采】刘劲荣:新时代民汉双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者

    发布日期:2018-09-03

    【个人简介】

    刘劲荣,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拉祜族,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云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获得者、云南省首批云岭教学名师、云南省教学名师、拉祜族大辞典主编。现任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献与跨境民族语言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院长、云南省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负责人、“省级教学团队”带头人、省级重点学科“云南民族语言文学”领衔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带头人。主持并完成国家、省、部级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科研课题25项,曾在《民族语文》《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论文60余篇,公开出版专著、合著、译著、主编《汉拉简明词典》《拉祜语四音格词研究》等著作20部,获国家、省部级以上科研和教学奖励15项,多次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泰国、越南、老挝、缅甸等国以及台湾、香港等地从事学术交流活动。

    刘劲荣指导研究生撰写论文

    【先进事迹】

    从教32年来,刘劲荣一直致力于民汉双语人才的培养和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积极改革“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民汉兼通专业人才,同时积极推进抢救、保护、传承濒危语言的工作。刘劲荣带领教学和科研团队,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傣、景颇、傈僳、彝、拉祜、佤、纳西、藏、苗、壮、哈尼11个民族12个语种进行“学校+政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一系列教学和科研成果。2016年12月,刘劲荣被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云南省教育厅聘为“云南省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2017年3月,被教育部语信司、北京语言大学语保中心聘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专家。

    构建民汉双语人才培养体系,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边疆民族地区民汉兼通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缺口日益扩大。刘劲荣带领团队成员,经过对多个民族语言使用地州的调查和研究,探索并构建了“学校+政府”订单式民汉双语人才培养与双语培训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先后与31个民族州、市、县签订了合作培养双语人才的协议。按此模式,办学双方在人才培养定位、经费投入、教学管理、教学组织、教材建设、质量评价、师资队伍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都做了合同式的规定。每个地州根据人才培养规模,一次性投入50—100万元的人才培养共建经费,地方政府同时提供必要的一线专业教师和教学实践基地,凡进入该培养模式的学生,毕业后由地方政府根据相关需要安排到相关的部门和岗位就业,不仅满足了当地对紧缺人才的需求,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通过这一培养模式的实践,学校和地方政府找到了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对接点。找到了为边疆民族地区提供对口的、高质量教育服务的方式,民族地方也得到了经济建设所急需的人才。刘劲荣主持申报建设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建成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和云南省重点专业,成为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以及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刘劲荣带领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高峰学科两个平台的优势,形成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良性互动。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刘劲荣和团队成员以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研究基金资助研究项目为平台,吸收学生参与相关项目的调查研究,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研究性教学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为了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刘劲荣利用学科建设所取得的学术界影响力,带头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日本金泽大学、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泰国清莱皇家大学、老挝南塔师范学院等开展语言文化研究的交流与合作,近三年先后主持举办8次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如2017年举办的“第九届演化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6年举办的“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古文献)学术研讨会”、2015年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民族文学繁荣发展与文化多样性”高层论坛、2014年举办的“第三届语言濒危社会语言学国际研讨会”等,给教师、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推进了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保护,拓展了民族语言文化研究的国际和国内影响力。

    刘劲荣率领团队成员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人才培养平台,在2014年获得“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人才培养基地”批准的基础上,2016年获批建设“云南省双语科普人才培训基地”“云南省双语教师培训基地”。以这些国家级、省级培训基地为依托,刘劲荣所率团队先后开展藏汉、苗汉、壮汉、拉汉、佤汉,双语法官等多期双语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如每年与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举办“全国部分省区彝汉双语法官培训班”,与云南省民宗委和云南省科协联合举办“云南省双语科普培训班”,与云南省新闻出版局联合举办“云南省双语新闻出版人才培训班”,与云南省教育厅联合举办“云南省双语师资培训班”等。此外,团队多次以送教下乡的方式在迪庆州、瑞丽市、澜沧县、沧源县等10余个州市县培训民汉双语人才,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每年培训双语人才近2000余人,每期培训刘劲荣均亲自为培训班学员授课,讲授双语教育原理、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国家民族语言政策法规等内容,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和赞赏。

    组建优质高效的教学团队,提高民汉双语教学和研究水平

    作为首届云南省云岭教学名师、拉祜族第一位博士和博士生导师,建设一支涵盖多民族、精通双语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刘劲荣多年的愿望。因此,刘劲荣不仅重视自身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还注重以科研为纽带,凝聚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科研实力强,学历高的多元化、开放的师资队伍,由他领衔申报的“省级教学团队”2009年获得批准,现已发展为13个民族41人组成的双语型教学科研团队,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3人,博士21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4名。刘劲荣还根据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的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如2015年以来由他联系并柔性引进上海师范大学潘悟云教授、南开大学石锋教授、中央民族大学黄建明教授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特聘教授,并引进多名博士到学院工作,对学院学科和教学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建成了一支学历、学科、学缘、职称、年龄结构相对优化的双语型教学和科研团队,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对学科水平的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为学院院长,刘劲荣除积极申报高级别项目、奖项,产出具有一定标志性成果外,还主持制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发展规划,带领团队成员在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中,把学院申报为学校“特区学院”,每年获得200万元的经费支持。近年,刘劲荣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多项,如2018年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东南亚跨境拉祜语比较研究”是该年云南民族大学获得的唯一重点项目。由刘劲荣领衔申报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2016年获云南省B类高峰学科。此外,刘劲荣承担教育部语保项目“语言方言文化调查·云南澜沧拉祜纳语”(YB1730A004)、中央财政资助项目“云南省双语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云财教[2016]207号)、“云南省双语人才培养问题研究”(YB135-17),《拉祜族大辞典》主编等多项科研项目。团队成员在2015至2017年连续3年获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入围,并获两项立项。此外,团队成员近三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10项,经费198万元;获得省部级项目立项27项,经费280万元;校厅级项目24项,经费90万元;校内云南25个少数民族再调查项目4项,经费16万元。近三年团队成员共发表论文57篇,出版论著和教材18部,获得省级以上奖励7项。

    为了活跃学术气氛,刘劲荣先后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黄建明、潘悟云、石峰、毕白灵(澳大利亚学者)、魏宁克(praat软件创始人)、戴庆厦等人到学校作学术讲座30余场,本人到场主持;资助100余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与中央民族大学黄建明教授共同主持制定完成“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献与跨境民族语言研究院”论证报告,并获得学校采纳,于2017年3月24日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

    在个人科研产出方面,刘劲荣成绩同样突出。由刘劲荣主编的《澜沧笙歌》,2017年8月由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联合出版,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在上海书展活动中就新书面世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论著《双江拉祜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及其演变》50万字,2018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教育部国家民委重点图书选题和出版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傣族卷》,任副主编,2016年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近三年论文《拉祜语名词的类称范畴》《拉祜语四音格词的构成形式与文化内涵》《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and language endangerment of the Kucong language at Shuitang Township in Xinping County》,分别在《民族语文》《香港百越語言研究》《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藏缅区域语言学(季刊)》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近三年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24次,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

    加强双语课程和教材建设,科学保护民族语言文字

    作为双肩挑的管理干部,刘劲荣在完成行政管理工作之外,还需承担一定的科研和教学任务,没有周末和休息日是常事,常常在办公室熬到凌晨一两点。经统计,近三年,刘劲荣给2013级、2014级、2015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上课360学时;给2015级、2016级、2017级硕士研究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上课216学时;给2015级博士研究生民族学民族语言与文化方向上课54学时。此外,刘劲荣教授每周均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举行“研讨沙龙”,已坚持十几年,每逢出差或放假,都要想办法补上,吸引不少青年老师和校外研究生参加。

    作为上海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刘劲荣近三年指导博士后研究生1名,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14名。依托刘劲荣名师工作室,刘劲荣指导其他高校访问学者3名(分别为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大理大学)。每年暑假带刘劲荣都要带队并指导民族学暑期田野调查,完成直过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对接帮扶工作,暑期双语师资培训,每个暑假都是他最忙的时候。近三年,刘劲荣受邀到云南省民宗委、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科技厅、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民族干部学院、海南琼州师范学院、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指导委员会、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拉祜族研究会、瑞丽市教育局、迪庆教育局做各种学术讲座和报告10余场。此外,刘劲荣每年度给青年教师、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举办学术讲座10次,共计30场次。在高校没有民族语言统编教材的情况下,刘劲荣带领12个语种团队成员,根据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普遍缺少专业方向教材的现状,积极组织教师和聘请当地相关专家,为不同专业语种方向编写特色教材100余部,同时积极申请出版经费,先后获得教育部、中央财政、高峰学科专项经费支持,出版《拉祜语教程》《拉祜族民间文学概论》等40余部,该批教材曾获国家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奖。

    为进一步改革和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刘劲荣带领团队成员加强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动手能力。为探索解决民族语言标准化、信息化等问题,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2013年以来,刘劲荣主持申报的“民族语言重点实验室”“语言与文化资源库”“民族文字博物馆”“民族文字图书资料室”先后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和学校1200余万元投入建设,已收录了拉祜、壮、傈僳、彝等50余种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包括部分濒危语言),有效保护民族语言文化。“民族语言重点实验室”“语言与文化资源库”在国内高校中技术领先,设备先进,条件优越。刘劲荣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彝缅语语法话语材料数据库”的建成,为彝缅语语法的比较研究提供大数据支持。“语言文化资源库”主要用数字化手段对民族语言、文献、口传文学资料进行收集、发掘、整理和加工,抢救与保护濒危语言,在传承保护民族语言文化的同时,提升了教师培养民汉双语人才的能力,形成了“传承保护—人才培养—传承保护”的良性循环。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是“一带一路”建设中连接交汇的战略支点,区位优势突出。其中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是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开放前沿,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民汉双语人才培养和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保护将更加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在视察云南时要求把云南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2017年12月底,习近平在给云南民族大学学生的回电中,再次要求云南民族大学师生要做“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云南民族大学充分发挥“民族性、边疆性、国际性”的办学特色,民族文化学院通过以刘劲荣教授为首的改革与建设,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为民族地区培养大批双语师资、双语法官、双语科普、民汉翻译、民族语播音、民族文字出版编辑、民族语影视配音、民族语言文化研究人员等民汉双语专业技术人才,每年开展1000多人次的双语培训,为云南省乃至全国各行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高级民汉双语人才。刘劲荣表示,今后将持之以恒、

    继往开来,更新教学理念、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继续推进民汉双语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继续致力于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保护,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教学心得】

    我很荣幸,拥有教师这份最神圣、光辉的职业,我将时刻铭记自己的教育职责:忠诚党的民族教育事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民汉兼通的高素质双语专门人才,满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平台,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实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良性互动,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寄语】

    青年学子要努力学习,成为新时代合格的民汉兼通双语人才,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进步服务。

    来源:云南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