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上午,织梦绣河山——2023年澜湄染织绣技艺和创新提升研讨班在云南民族大学开班。云南省教育厅、湄公河五国驻昆明总领事馆、世界手工艺理事会、老挝琅勃拉邦劳动和社会福利部等单位代表,以及全体学员、授课专家和澜湄国际职业学院师生参加开班式。邵维庆副校长主持开班式。

(开班式)
云南民族大学校长张桥贵在致辞中表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澜湄六国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积淀了丰富的遗产,为人类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文化财富、精神滋养和智慧借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手工艺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本次研讨班的举行是学校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盘活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一次成功实践,加强了澜湄流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交流合作。

(张桥贵致辞)
云南省教育厅对外交流与合作处处长王源表示,本次研讨班作为“第六届南亚东南亚教育合作昆明论坛”系列活动之一,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代表性。希望能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中国和湄公河五国的合作,促进文化交流、民心相通。
泰国国立乌汶大学副教授、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亚太地区副主席诗提猜•萨曼查,老挝琅勃拉邦劳动和社会福利部副部长里珀•查,以及学员代表分别发言。张桥贵校长与参会嘉宾一道,向17位来自湄公河五国的学员颁发了录取通知书,并代表学校与老挝琅勃拉邦社会福利部副部长里珀•查先生互赠礼物。

(颁发录取通知书)
云南民族大学打造的“澜湄非遗工坊”这一交流平台,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教育对外交流合作项目”。以“绣染织”工艺为主题的本次研讨班是澜湄非遗工坊的第一个创新提升项目,也是第六届南亚东南亚教育合作昆明论坛项目之一。学校携手澜湄职业教育联盟成员单位文山学院、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举办。湄公河五国印染、编织、刺绣工艺的20余名手工艺人及国内外专家将开展为期10天的研讨和工艺实践交流活动。旨在促进区域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交流合作,以建立澜湄国际区域内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平台和交流平台。
近年来,云南民族大学积极融入和服务澜湄合作、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效。学校建设了澜湄国际职业学院、澜湄职业教育基地、澜湄职业教育联盟、澜湄国际合作研究院四个重要载体。在境内外建有16个培训基地,为湄公河流域5国培训了5万余名技能人才。为深化与周边国家人文交流,促进澜湄六国民心相通、互学互鉴贡献了“民大智慧”和“民大力量”。(文/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职业学院 焦世源 图/左军)
责任编辑:李晴 复审:和金光 终审:朱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