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8月2日,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小分队到丽江玉龙县、古城区开展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业课程实践和田野调查。
沿着古城的石板路,同学们走进丽江古城内的文化院落,通过观摩学习、交流座谈、个别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传承人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努力和探索,开展“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活动。
同学们观看了天地院组织的原生态演出。歌舞来自民间,不用音响,由表演者自然发挥。丽江市纳西文化传习协会理事长和学光教授说:“纳西族崇拜自然,传承纳西文化首先就是要尊敬、敬畏自然与天地,所以将这个文化大院称为‘天地院’。”在表演者、我校校友和学俊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只落于纸上,更需要有形的表达。他说:“歌舞不仅传递着大家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更是非遗传承的初心和使命。”

小分队在天地院调研
在玉龙县茨满村第七代勒巴鼓制作传承人李学高的家中,小分队展开对勒巴鼓制作技艺的传承情况的调研,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座谈和个人访谈活动。在和秀红东巴造纸传承协会,同学们学习纳西族东巴造纸技艺,从剥、煮、舂树皮到捞、贴、压纸张,体验东巴纸的制作流程。通过实地调研,同学们感受到纳西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访谈,大家了解到传承纳西传统文化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
同学们步入公安村内的得渔堂,了解东巴象形字的发展历史,参观东巴象形文创艺术品,感受东巴文化的魅力。东巴象形文化的民间传承人和钧先生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和传承东巴象形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将这个院落称为‘得渔堂’。”

小分队在得渔堂开展访谈
在拉市海湿地公园,小分队调研丽江正龙集团与拉市海湿地保护开发的情况。同学们还参观了拉市海湿地博物馆、中国少数民族村庄纪念馆、纳西东巴祭署博物馆、观鸟长廊。
在白沙古镇纳西制铜非遗传承基地,同学们深入了解制作人在传承纳西制铜非遗的实践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只停留在记忆里,更需要鲜活的呈现。”在制作人、非遗传承者和善均看来,制铜技艺不仅传递着对传统工艺的执着,更是非遗传承的责任和担当。(文/和梦芬 和嘉祺 和玉贵 王婧 图/和梦芬 和嘉祺)
责编:左军 复审:和金光 终审:马仲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