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正文

教育学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3年度)

日期:2024年04月19日阅读次数:

学科名称:教育学

学科代码:0401

 

一、总体概况

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职业技术教育学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本学科于2006年获批教育学原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0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

本学科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立足西南边疆,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南亚,着眼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以培养边疆民族地区高层次教育人才为己任,聚焦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凝练了教育人类学、文化传承与教育、民族心理发展与教育、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等学科方向。历经18年的建设,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领域。

2023年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招生31人,在读99人,毕业38人,学位授予38人,年终就业率为86.8%。现有教育学硕士生导师35人。

二、基本条件

(一)培养方向

教育学原理学位点设有教育人类学、民族心理发展和文化传承与教育三个培养方向。教育人类学方向主要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教育现象,为审视和考察教育问题提供新的观点和启示;民族心理发展方向主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民族心理发展与教育规律,通过心理人类学的跨学科、跨文化研究经验,为民族心理发展与教育提供新的观点和启示。文化传承与教育方向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重点探讨文化传承对人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作用,为培养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提供理论支持。

课程与教学论学位点设有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学科教学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三个培养方向。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方向主要运用课堂观察、教学实验、行动研究等方法,探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聚焦课程与教学的有效性;学科教学论方向关注中小学课程教材教法改革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培养合格而又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科教育与研究人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将一般原理同民族地区尤其是云南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服务于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凸显学科研究的特色。

教育技术学学位点设有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两个培养方向。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方向基于先进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理念,充分整合和开发多种信息资源,在大中小学、培训机构、线上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中,以信息化推动学与教改革和创新,推进教育信息化实践,服务教育现代化;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方向以信息技术素养和技能培养为核心研究内容,围绕各级各类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机器人教育、steam教育、科学教育等信息技术类课程,研究其教学理念、学生研究、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资源开发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调查、实验、评估和开发等研究,提升民族地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水平和效益。

职业技术教育学位点设有四个培养方向,即职业技术教育原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技术、职业技术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原理方向面向西部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在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功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职业教育改革等领域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提供基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方向主要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状进行专题研究,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服务;职业教育技术方向主要针对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等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技术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服务;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主要研究职业教育的宏观发展问题与政策、区域职业教育、行政管理、学校管理、学生管理等内容,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师资队伍

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现有专任教师31人,校外兼职教师5人。具有正高级职称人数15人(占42%),其中二级教授1人;副高级职称人数19人(占53%);具有博士学位人数18人(占50%);博士生导师1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生导师团队获2023年云南省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项目立项。

表1 骨干教师简况表

序号

姓名

出生年月

学科方向

专业技术职务

学历

学位

1

普丽春

196502

教育学原理

正高

研究生

博士

2

罗鸣春

196509

教育学原理

正高

研究生

博士

3

罗利群

196612

教育学原理

正高

研究生

博士

4

雷  兵

196610

教育学原理

副高

研究生

硕士

5

邓  桦

197905

教育学原理

副高

研究生

博士

6

朱学文

197504

教育学原理

副高

研究生

博士

7

陈  柳

197403

教育学原理

副高

研究生

博士

8

张  婕

197605

教育学原理

正高

研究生

博士

9

刘  炜

198503

教育学原理

副高

研究生

博士

10

杨  俊

197204

教育学原理

副高

研究生

博士

11

赵  纯

196410

课程与教学论

正高

研究生

硕士

12

李  毅

196408

课程与教学论

正高

研究生

硕士

13

任京民

197001

课程与教学论

副高

研究生

博士

14

张天军

197005

课程与教学论

副高

研究生

硕士

15

马  颖

198209

课程与教学论

副高

研究生

博士

16

曾晓红

196601

教育技术学

正高

研究生

硕士

17

杨在宝

197910

教育技术学

正高

研究生

硕士

18

秦  超

197708

教育技术学

副高

研究生

博士

19

谢  非

198010

教育技术学

副高

研究生

博士

20

付  丹

197811

教育技术学

副高

研究生

硕士

21

邓云川

197106

职业技术教育学

正高

研究生

硕士

22

尹世堂

196809

职业技术教育学

正高

本科生

学士

23

董  兴

196211

职业技术教育学

正高

本科生

学士

24

冉德君

196303

职业技术教育学

正高

本科生

学士

25

罗廷锦

197404

职业技术教育学

副高

研究生

博士

26

王凤军

196706

职业技术教育学

副高

研究生

硕士

27

吴庆畅

197303

职业技术教育学

副高

研究生

硕士

28

庄红林

197211

职业技术教育学

副高

研究生

硕士

29

卢  俊

198407

职业技术教育学

副高

研究生

硕士

30

马新星

198712

职业技术教育学

中级

研究生

博士

31

赵  梅

199306

职业技术教育学

中级

研究生

博士

 

(三)科学研究

近5年来,本学科获纵向科研项目52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8项;出版专著20部,公开发表论文250余篇。2023年,本学科教师团队承担纵向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出版专著3部,公开发表论文32篇,其中CSSCI、SCI收录10篇。

(四)教学科研支撑

本学科拥有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教育学心理学专业实验实训等支撑体系。现有教育学心理学专业实验室6个,微格教室6个,专业实训室8间;资产总值约800万元。教学科研平台有教育部“云南民族教育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民族教育信息化”联合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人文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云南省教育研究学术工作站“民族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学术工作站”,以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0个。2023年,升级改造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验室,新建无人机飞行实训室;新建昆明市第一中学西山学校等实习基地3个,有效支撑教育学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五)奖助体系

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奖助体系包括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省政府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研究生“三助”(助教、助管、助研)工作等,有完整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本培养点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制定了具体的奖助学金评审办法,奖助学金充足,奖助水平高,覆盖面达100%,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生活保障,保证每一位研究生能够在校安心学习和开展研究。

三、人才培养情况

(一)招生选拨

2019-2023年,教育学一级学科共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160人,授予硕士学位144人。学生生源主要来自双非院校,云南省生源近20%,除云南省以外的其他西部地区生源约占20%,中、东部地区生源60%。近五年来,招生质量不断提升,一志愿考生占比逐年提升。

表2  近五年录取、毕业人数汇总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录取人数

26

37

33

33

31

授予学位人数

22

31

28

25

38

 

(二)思政教育

本培养点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始终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一方面,开足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以课程思政为抓手,通过全面修订教学大纲,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课堂教学与思政内容环环贯穿,形成“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良好局面。本培养点配有专职从事研究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职员工,包括学院党委副书记、学工组长、团委书记等。面向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专职辅导员2人,生师比124:1。本培养点有研究生党支部2个,通过开展党支部+政治引领、党支部+思想教育、党支部+专业学习、党支部+创新创业、党支部+日常管理、党支部+志愿服务、党支部+社会实践等活动,真正实现了党建引领学科的效果。近五年,8名导师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2名导师荣获师德标兵。

(三)课程教学

学位点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定期组织各二级学位点和教授委员会修订《专业培养方案》,确保培养方案能反映培养目标的要求。目前,本学科已经形成设置合理、专业性强、特色凸显的课程体系,开设《文化传承与教育》《教育人类学》《民族心理发展与教育》《民族教育专题研究》等特色课程。其中,《职业技术教育史》《职业教育原理》获云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文化传承与教育》《民族心理发展与教育》获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出版了《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民族院校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研究》《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与民族团结手册》等一批特色教材。各学位点通过教学大纲修订、课程联盟、教材建设、强化实践实训、研究生教学督导制度等渠道,有效保障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表3  目前开设的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

课程名

课程类

主讲教师

专业技

学时/学

1

文化传承与教育

必修课

普丽春

教授(二级)

32/2

2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必修课

罗鸣春

教授

54/3

3

教育哲学

必修课

罗利群

教授

32/2

4

教育人类学

必修课

雷兵

副教授

54/3

5

教育心理学

必修课

张婕

副教授

32/2

6

民族教育专题研究

必修课

陈柳

副教授

54/3

7

课程哲学

必修课

任京民

副教授

32/2

8

当代课程论

必修课

邓桦

副教授

54/3

9

现代教学论

必修课

马颖

副教授

54/3

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必修课

张天军

副教授

54/3

11

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

必修课

曾晓红

教授

54/3

12

教学系统设计

必修课

谢非

副教授

32/2

13

泛在学习与远程教育理论

必修课

付丹

副教授

32/2

14

STEM教学理论与实践

必修课

秦超

副教授

32/2

15

职业技术教育学

必修课

尹世堂

教授

54/3

16

职业技术教育史

必修课

邓云川

教授

32/2

17

比较职业技术教育

必修课

罗廷锦

副教授

32/2

18

职业教育管理学

必修课

冉德君

教授

32/2

19

教育统计与测量

选修课

刘炜

副教授

32/2

20

教育政策与法规

选修课

朱学文

副教授

32/2

 

(四)导师指导

本学科点遵循学校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及管理等相关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选聘、培训、考核和评价机制,定期调整和增补指导教师。2023年新增补指导教师1人。现有35名硕士生导师中,有正高级职称15名,副高级职称19名。

导师队伍学缘结构合理,主要毕业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能够从学风学术道德、知识体系培养、职业能力、学位论文指导等方面有效指导研究生。

(五)学术训练

为加强研究生的学术训练,本学位点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持续组织学术讲座,聘请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专家学者给研究生做专题报告;二,要求硕士研究生参加老师主持的各类科研课题,建立研究生申请省教育厅和校级研究生科研项目的激励机制;三,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交流;四,与云南省教育厅、呈贡区教体局、昆一中西山分校、官渡一中、洱源一中、武定高桥小学等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建立科研和人才培养、实习合作关系,输送研究生前往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和社会调查。2023年,在读研究生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省教育厅科研课题立项6项,校级科研课题立项12项。

(六)学术交流

1. 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情况。与中国人民大学民族心理与教育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民族教育发展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研究基地、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重点研究基地(高等院校)等保持密切联系与长期合作交流合作,实现基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2023年9月,普丽春教授应邀出席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教育发展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研究基地、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联合举办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应对”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全国民族教育类硕博士生论坛,并且作大会主旨发言。2023年,还组织骨干教师参加了第六届教育技术管理国际会议、25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暨第15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等。

2. 组织学术讲座情况。2023年,本学位点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刘复兴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海路教授等知名学者,开展《关于新时代教育科研的思考》等专题讲座,并对研究生和青年学者进行科研指导。

(七)论文质量

本学位点严格按照《云南民族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评阅及答辩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组织开展学位论文相关工作。在开题环节,重视学位论文选题能够体现学科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具有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查重方面,要求重复率不能高于20%:通过重复率检测和院内审核后,所有学位论文提交校外专家盲审;答辩过程落实导师回避,并聘请校外专家参加。

2023年,本学位点研究生论文查重均符合学校规定的不高于20%的要求,论文盲审通过率达100%,论文质量较高,没有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学位点设立以来,论文抽检成绩均在合格以上。在2023年度云南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论文2篇,均为合格,没有出现不良论文。《一位西定乡布朗族学生的教育成长叙事研究》获校级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近年来组织的开题、校外盲审、答辩和论文抽检等情况,本学位点学位论文均达到了培养质量的各项要求,没有出现不合格情况,校外盲审专家和开题、答辩中聘请的校外专家反馈良好,具有较好的社会声誉。

(八)质量保证

本学位点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抓好研究生学位外语资格考试、中期考核、学位论文开题、外审、答辩等关键环节的质量监控,强化指导教师质量管控责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完善分流选择机制,严格规范各类研究生学籍年限管理。近年来,研究生未出现因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而被清退处理情况。

(九)学风教育

本学位点主要通过硕士生导师教育指导和严格要求、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要求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勤奋学习,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本学位点严把学位论文重复率检测关:复制比≤20%为检测通过,经导师审核后,可以直接参加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复制比>30%的为未通过检测,修改论文半年后方可重新申请学位论文检测;复制比介于20%-30%的,暂缓送审并在 7 天内进行修改,修改后经导师签字同意并提交学院分学位委员会审议同意,方可以申请复检一次。

学位点对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对课程论文、各类学术成果形式及科研项目的学术道德监督和教育指导。学位点严格执行《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规范》等规章制度,对违纪的研究生,不允许参评各类评奖评优、奖助学金,并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或纪律处分。总体来看,本学位点学生遵纪守法,遵循学术规范,学风良好。

(十)管理服务

学校研究生院作为研究生工作主管部门,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全面的规章制度,对研究生招生、培养、就业等进行全方位管理,建立了完备的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学位点所在学院下设研究生培养与科研管理办公室,并严格按照比例要求配备研究生辅导员,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服务工作。校院两级管理机构能够较好地服务于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根据集体座谈和个别谈话等形式的调查,研究生对教学安排、科研支持、奖助学工作和后勤服务等工作都比较满意。

(十一)就业发展

近五年,本学位点共毕业学术型硕士144人,年终就业率均超过85%。超过50%的毕业生扎根各级各类国家党政机关及学校基层单位,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教育振兴,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度高。

  1. 四、  社会服务贡献

本学科主动增强教育服务意识,立足西南边疆,以培养边疆民族地区高层次教育人才为己任,充分发挥教育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学科优势,与地方政府和教育机构合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服务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建设,系统化、多向度实现社会服务。

一是专家智库作用明显,相关成果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较广泛的影响。2023年4月,学科负责人普丽春教授应邀参加教育部民族教育司高校民族教育工作座谈会,并作《云南边境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思路》交流发言。6月,普丽春教授参与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调研工作,撰写调研报告《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调查报告》获教育部领导批示。11月,普丽春教授应邀参加由西藏民族大学、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藏教育发展研究基地)主办的首届西藏教育发展论坛,作主旨报告,并接受中国西藏网的专访。同时,普丽春教授被聘为国家民委重点研究基地—西藏教育发展研究基地第一届咨询委员会委员。

二是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效果明显。2023年4月,完成云南省教育厅民族地区小学教师培训任务,云南省16个地州共计200名音乐、美术、科学的小学骨干教师参加了培训,有力提升了民族地区小学教师学科教学能力。7月,组织学生前往弥渡县、红河县、德钦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助力乡村基础教育和社区文化建设。2023年,与昆明多所中小学校开展教学实习实践协同育人活动,《基于产教融合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1+2+N”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与民大实践》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外,教师团队主持云南省社科联“守护童心·留守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志愿服务”服务儿童青少年逾万人次,获新华网、中国网等媒体报道。


邮箱: XXXXXXX@XXX

邮编: XXXXXX

联系地址:XXXXXXXXX

联系电话:XXX-XXXXXX

官方微信

Copyright @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民族大学 版权所有 滇ICP备05008862号

莲华校区: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一二一大街134号 雨花校区: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月华街29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