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local/F/5E/53/31CC715414175370787C941DB70_041C0E69_1679D1.png?e=.png)
【科】五加科
【属】五加属
【拉丁学名】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L.) Merr. var. trifoliatus (Araliaceae)
【别 名】 白簕(种子植物名称)鹅掌簕、禾掌簕(广东土名),三加皮(湖南、浙江土名),三叶五加(广西植物名录)
【生物形态】 灌木,高1-7米;枝软弱铺散,常依持他物上升,老枝灰白色,新枝黄棕色,疏生下向刺;刺基部扁平,先端钩曲。叶有小叶3,稀4-5;叶柄长2-6厘米,有刺或无刺,无毛;小叶片纸质,稀膜质,椭圆状卵形至椭圆状长圆形,稀倒卵形,长4-10厘米,宽3-6.5厘米,先端尖至渐尖,基部楔形,两侧小叶片基部歪斜,两面无毛,或上面脉上疏生刚毛,边缘有细锯齿或钝齿,侧脉5-6对,明显或不甚明显,网脉不明显;小叶柄长2-8毫米,有时几无小叶柄。伞形花序3-10个、稀多至20个组成顶生复伞形花序或圆锥花序,直径1.5-3.5厘米,有花多数,稀少数;总花梗长2-7厘米,无毛;花梗细长,长1-2厘米,无毛;花黄绿色;萼长约1.5毫米,无毛,边缘有5个三角形小齿;花瓣5,三角状卵形,长约2毫米,开花时反曲;雄蕊5,花丝长约3毫米;子房2室;花柱2,基部或中部以下合生。果实扁球形,直径约5毫米,黑色。花期8-11月,果期9-12月。
【分布生境】 广布于我国中部和南部,西自云南西部国境线,东至台湾,北起秦岭南坡,但在长江中下游北界大致为北纬31度,南至海南的广大地区内均有分布。生于村落,山坡路旁、林缘和灌丛中,垂直分布自海平面以上至3200米。模式标本采自广州附近。印度、越南和菲律宾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白簕适宜生长在冬季严寒的大陆兼海洋性气候地区,要求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水热条件变化大;白簕的生存能力很强,喜欢较为湿润的微酸砂壤;喜温暖,又能耐轻微荫蔽,也能耐寒。
【药用部位】根、全株。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性味】苦、涩、微寒。
【功能主治】 本种为民间常用草药,根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消肿解毒之效,治感冒、咳嗽、风湿、坐骨神经痛等症。
【现代研究】白簕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咖啡酸单宁、多糖、皂苷、挥发油等。药理毒理活性研究表明,白簕的黄酮提取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已开发出白簕消炎喷雾剂、白簕含氟牙膏、白金复方冲剂、白簕透明香皂、白簕茶等保健功能性产品;且白簕不具有急性毒性以及遗传毒性;白簕的化学成分包括黄酮、酚酸、多糖、萜类、皂苷、挥发油等多种类型化合物,具有抗炎镇痛、抗疲劳、抗菌、降血糖、美白、抗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