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local/F/AA/A9/BD56F17F099C48D48BC07FDB0D7_8ED5BD67_9054F.png?e=.png)
[科]茜草科
[属] 白马骨属
[拉丁学名]Serissa serissoides (DC.)Druce
[别名]六月雪、路边金(《宁乡县志》),满天星((阳春县志》),路边鸡(《草木便方》),六月冷、曲节草(《岭南采药录》),路边荆、鱼骨刺、光骨刺、过路黄荆(《中医药实验研究》),硬骨柴(《江西民间草药》),天星木、凉粉草、细牙家、白点秤(《广西中药志》),鸡骨头草、鸡脚骨(《浙江民间草药》),路边姜(《四川中药志》),鸡骨柴、千年勿大、白马里梢、野黄杨树、永勿大、米筛花、冻米柴、月月有、朱米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植物形态]①白马骨 落叶小灌木,高25~45厘米。枝粗壮,灰色。叶通常丛生,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1.5~3厘米,宽5~15毫米,先端短尖,全缘,基部渐狭而成1短柄,柄长1~15毫米;托叶对生,基部膜质,顶有锥尖状裂片数枚,长1.2~2.5毫米。花无梗;丛生于小枝顶和近顶部的叶腋;苞片1,斜方状椭圆形,先端针尖,长约2毫米,白色,膜质;萼5裂,裂片三角状锥尖,长2.5毫米,革质;花冠管状,白色,长6~8毫米。内有茸毛1簇,5裂,裂片矩圆状披针形,长约2.5毫米;雄蕊5,花丝极短,花药长圆形;雌蕊1,花柱长约4毫米,柱头分叉,子房下位,5棱,圆柱状,2室。花期4~6月。果期9~11月。ji
[生长环境]生于山坡、路边、溪旁、灌木丛中。分布中国中部及南部。
[性味]苦辛,凉。
①《本草拾遗》:"无毒。"
②《生草药性备要》:"味苦,性寒。"
③《贵州民间药物》:"性凉,味微辛。"
[功用主治]祛风,利湿,清热,解毒。治风湿腰腿痛,痢疾,水肿,目赤肿痛,喉痛,齿痛,妇女白带,痈疽,瘰疬。
①《本草拾遗》:"止水痢。"
②《生草药性备要》:"治伤寒,中暑,发狂乱语,火症,亦退身热。"
③《宁乡县志》:"节:可治小儿惊风,腹痛;枝:烧灰可点翳。"
④《植物名实图考》:"治热证,疮痔,妇女白带。"
⑤《岭南采药录》:"解暑热,消积滞,止痢疾;并治伤寒,时疫,发背疮,消痈疽,拔毒。"
⑥《南京民间药草》:"止吐血。"
⑦《中医药实验研究》:"治目赤肿痛。"
⑧《安徽药材》:"与老母鸡同煮,能治慢性肾炎水肿。"
⑨《贵州民间药物》:"清热解毒,舒经活络。治刀伤,瘫痪,男女弱症,飞疔。"
⑩《广西中药志》:"治喉痛。"
⑾《四川中药志》:"清热,除风。治头晕目眩及胸膈邪热。'
⑿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舒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拔毒。治急、慢性肝炎,风湿腰腿痛,痈肿恶疮,蛇伤。"
⒀《上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活血,消肿,祛风,化湿,又有强壮作用。治女子经闭,白带过多,头晕无力。"
⒁《江苏验方草药选编》:"治乳糜尿。和石打穿煎服,治面神经麻痹。"
⒂《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平肝,利湿,健脾,止泻。"
[现代研究]六月雪全草含甙类及鞣质。白马骨含有酚性化合物、有机酸、甾醇及三萜。全株含熊果酸及β-谷甾醇,根含皂甙0.2%。三萜类化合物,分别为3-乙酰基齐墩果酸,熊果酸,3-羰基熊果酸,齐墩果酮酸,齐墩果酸,B-谷甾醇,结论化合物1-4;化学成分类型多样,涉及三萜、木脂素、环烯醚萜苷、醌类、黄酮类、甾体类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马骨属植物具有抗乙肝病毒、抑制细菌生长、抗肿瘤、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等多种生物活性;从该植物的叶中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松素脂、(-)丁香脂素、(+)-麦迪奥脂素、(-)橄榄脂素、β-谷甾醇、齐墩果酸(6)、胡萝卜苷。结论:化合物1、3、7为首次从白马骨植物的根部中分离得到,化合药理作用:煎剂及乙醇浸剂按每1kg体重10g灌胃,对大鼠蛋清性关节炎有显着性抑制性作用。对甲醛性关节炎亦一定抑制作用。
全株煎剂(1:1)用铜板打洞法,对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