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药
瑶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瑶药 >> 正文
海金子
发布时间:2023-03-21 发布者: 浏览次数:

【科】海桐花科

【属】海桐花属

【拉丁学名】Pittosporum illicioides Mak.

【俗名】:上山虎,崖花海桐,崖花子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高达5米,嫩枝无毛,老枝有皮孔。叶生于枝顶,3-8片簇生呈假轮生状,薄革质,倒卵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5-10厘米,宽2.5-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窄楔形,常向下延,上面深绿色,干后仍发亮,下面浅绿色,无毛;侧脉6-8对,在上面不明显,在下面稍突起,网脉在下面明显,边缘平展,或略皱折;叶柄长7-15毫米。伞形花序顶生,有花2-10朵,花梗长1.5-3.5厘米,纤细,无毛,常向下弯;苞片细小,早落。萼片卵形,长2毫米,先端钝,无毛;花瓣长8-9毫米;雄蕊长6毫米;子房长卵形,被糠粃或有微毛,子房柄短;侧膜胎座3个,每个胎座有胚珠5-8个,生于子房内壁的中部。蒴果近圆形,长9-12毫米,多少三角形,或有纵沟3条,子房柄长1.5毫米,3片裂开,果片薄木质;种子8-15个,长约3毫米,种柄短而扁平,长1.5毫米;果梗纤细,长2-4厘米,常向下弯。

【生长分布】:分布于中国福建,台湾,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贵州等省;同时在日本也有生长。

【生长习性】:对气候的适应性较强,能耐寒冷,亦颇耐暑热。黄河流域以南,可在露地安全越冬。华南可在全光照下安全越夏。以长江流域至南岭以北生长最佳。黄河以北,多作盆栽,置室内防寒越冬。对光照的适应能力亦较强,较耐荫蔽,亦颇耐烈日,但以半阴地生长最佳。喜肥沃湿润土壤,干旱贫瘠地生长不良,稍耐干旱,颇耐水湿。

【药用部位】:根、叶及种子。

【采集加工】:根、叶全年可采,种子秋、冬采集。

【性味】:苦,微温。

【功用主治】:解毒,利湿,活血,消肿。治蛇咬伤,关节疼痛,脱力黄肿,痈疽疮疖,跌打伤折,皮肤湿疹。海金子的根民间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骨折、胃痛、牙痛、高血压及神经衰弱,还具有良好的杀精子作用[2,3]。海金子叶可用于蛇咬伤,疮疖肿毒,过敏性皮炎和外伤出血[3]

【化学成分】:海金子叶、茎皮、果实中柽柳素-3-O-芸香糖苷和芦丁含量差异显著,两个化合物叶含量最高;不同采集时间海金子柽柳素-3-O-芸香糖苷和芦丁含量差异显著,其中柽柳素-3-O-芸香糖苷8月含量较低,芦丁3月含量较低。


二维码

Copyright @ 2013-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民族大学 版权所有 滇ICP备05008862号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