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local/A/D4/1A/2432644EDC01D16C7BD76FAADF0_552BFFEC_2797F.png?e=.png)
[科]菊科
[属]旋复花属
[拉丁学名] Inula cappa (Buch.-Ham.) DC.
[别 名]猪耳风、羊耳风、山白芷、白牛胆、白面猫子骨、蜡毛香、壮牛浪、白面风、八面风
[植物形态]亚灌木。根状茎粗壮,多分枝。茎直立,高70-200厘米,粗壮,全部被污白色或浅褐色绢状或棉状密茸毛,上部或从中部起有分枝,全部有多少密生的叶;下部叶在花期脱落后留有被白色或污白色棉毛的腋芽。叶多少开展,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中部叶长10-16厘米,有长约0.5厘米的柄,上部叶渐小近无柄;全部叶基部圆形或近楔形,顶端钝或急尖,边缘有小尖头状细齿或浅齿,上面被基部疣状的密糙毛,沿中脉被较密的毛,下面被白色或污白色绢状厚茸毛;中脉和10-12对侧脉在下面高起,网脉明显。头状花序倒卵圆形,宽5-8毫米,多数密集于茎和枝端成聚伞圆锥花序;被绢状密茸毛。有线形的苞叶。总苞近钟形,长5-7毫米;总苞片约5层,线状披针形,外层较内层短3-4倍,顶端稍尖,外面被污白色或带褐色绢状茸毛。小花长4-5.5毫米;边缘的小花舌片短小,有3-4裂片,或无舌片而有4个退化雄蕊;中央的小花管状,上部有三角卵圆形裂片;冠毛污白色,约与管状花花冠同长,具20余个糙毛。瘦果长圆柱形,长约1.8毫米,被白色长绢毛。
[分布生境] 产于中国西南地区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也分布于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等地。
[生长习性]生于亚热带和热带的低山和亚高山的湿润或干燥丘陵地、荒地、灌丛或草地,在酸性土、砂土和粘土上都常见,海拔500-3200米。
[药用部位]全草或根
[采收加工]夏、秋采割全草,春、秋挖根,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味]味辛、微苦, 性平
[功能主治]有除痰定喘、活血调经及治跌打损伤等作用
[现代研究]从羊耳菊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咖啡酸乙酯、胡萝卜苷、β-谷甾醇、芹菜素、松柏醛、棕榈酸、5-羟甲基糠醛;在羊耳菊有效组分中鉴定出12个化合物,分别为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洋蓟素、木犀草苷、东莨菪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6→1)-α-L-鼠李糖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羊耳菊主要含倍半萜、三萜、有机酸、甾醇、黄酮、酰胺等化学成分。临床上用于治疗咳嗽咯血、发烧、月经不调及产后流血等病症;羊耳菊有抗氧化作用和抑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