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桫椤科
[属]:桫椤属
[拉丁学名]:Alsophila spinulosa (Wall. ex Hook.) R. M. Tryon
[别名]:台湾桫椤、蛇木、树蕨
[植物形态]: 桫椤茎干高达6米或更高,直径10-20厘米,上部有残存的叶柄,向下密被交织的不定根。叶螺旋状排列于茎顶端;茎段端和拳卷叶以及叶柄的基部密被鳞片和糠秕状鳞毛,鳞片暗棕色,有光泽,狭披针形,先端呈褐棕色刚毛状,两侧有窄而色淡的啮齿状薄边;叶柄长30-50厘米,通常棕色或上面较淡,连同叶轴和羽轴有刺状突起,背面两侧各有一条不连续的皮孔线,向上延至叶轴。
叶片大,长矩圆形,长1-2米,宽0.4-1.5米,三回羽状深裂;羽片17-20对,互生,基部一对缩短,长约30厘米,中部羽片长40-50厘米,宽14-18厘米,长矩圆形,二回羽状深裂;小羽片18-20对,基部小羽片稍缩短,中部的长9-12厘米,宽1.2-1.6厘米,披针形,先端渐尖而有长尾,基部宽楔形,无柄或有短柄,羽状深裂;裂片18-20对,斜展,基部裂片稍缩短,中部的长约7毫米,宽约4毫米,镰状披针形,短尖头,边缘有锯齿;叶脉在裂片上羽状分裂,基部下侧小脉出自中脉的基部;叶纸质,干后绿色;羽轴、小羽轴和中脉上面被糙硬毛,下面被灰白色小鳞片。
孢子囊群孢生于侧脉分叉处,靠近中脉,有隔丝,囊托突起,囊群盖球形,膜质;囊群盖球形,薄膜质,外侧开裂,易破,成熟时反折覆盖于主脉上面。
[分布生境]:中国分布地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香港、广西、贵州,四川,重庆,江西
[生长习性]:生于山地溪傍或疏林中,海拔260-1600米。桫椤为半荫性树种,喜温暖潮湿气候,喜生长在冲积土中或山谷溪边林下。气温在5-35℃的山区、坝区和庭院均可栽培。可地栽,也可盆栽或桶栽,但相对湿度要大。
该种喜生长在山沟的潮湿坡地和溪边的阳光充足的地方,常数十株或成百株构成优势群落,亦有散生在林缘灌丛之中。桫椤在我国分布很广,从北纬18.5°-30.5°。最北的记录为四川邻水县,该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受地形影响,气候较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偏高约2-4℃,具有冬暖、春旱、夏热、秋雨、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干湿季节明显等特点。土壤多为酸性。
[化学成分]:从该植物中可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三萜类和甾醇类等。
从桫椤茎杆中可以分离出3个化合物,他们分别是牡荆素(vitexin)、异荭草素(isorientin)和一种有机酸(3,4,6-三羟基-1-环乙烯羧酸)。
龙骨风新苷A、桫椤脑苷酯A、桫椤脑苷酯B、桫椤内酯酸A和桫椤内酯酸B,以及已知化合物海松酸、6β-羟基-24-乙基-胆甾-4-烯-3-酮、decumbic acid、对香豆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反式咖啡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2-甲基延胡索酸、桫椤诺生A、原儿茶醛、原儿茶酸、豆甾烷-3.6-二酮、β-谷甾醇、胡萝卜苷等22个化合物。
[药理作用]:广西常用民族药龙骨风(Caulis Alsophilae)为桫椤科植物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Wall.ex Hoo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散瘀、清热解毒、止咳平喘、强筋骨、杀虫等功效。龙骨风在不同民族药中都有应用:苗药中称为冷落庶,用以治疗小儿疳积;壮药中称为谷地、龙骨风,具有通调龙路、火路,祛风毒,除湿毒,强筋骨之功效,用于核尹(腰痛)、痿约(阳痿)、林得叮相(跌打损伤)、发旺(风湿骨痛)等病;瑶药中称为龙骨风,是瑶药最具特色的老班药中“十八风”之一,具有抑菌和镇痛等作用,用于治疗风湿骨痛、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肾虚腰痛、肾炎水肿等。
1.抗菌作用,2.抗肿瘤、抗炎、抗菌、抗病毒、心脑血管保护3.较好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