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local/F/81/4B/490BE9B829DE6B7253439D0BC08_44D9C2F1_15C154.png?e=.png)
[科]:夹竹桃科
[属]:络石
[拉丁学名]: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 (Lindl.) Lem.
[俗名]:万字茉莉、络石藤、万字茉莉、风车藤、花叶络石、三色络石、黄金络石、变色络石、石血
[植物特征]:常绿木质藤本,长达10米,具乳汁;茎赤褐色,圆柱形,有皮孔;小枝被黄色柔毛,老时渐无毛。叶革质或近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或宽倒卵形,长2-10厘米,宽1-4.5厘米,顶端锐尖至渐尖或钝,有时微凹或有小凸尖,基部渐狭至钝,叶面无毛,叶背被疏短柔毛,老渐无毛;叶面中脉微凹,侧脉扁平,叶背中脉凸起,侧脉每边6-12条,扁平或稍凸起;叶柄短,被短柔毛,老渐无毛;叶柄内和叶腋外腺体钻形,长约1毫米。
二歧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多朵组成圆锥状,与叶等长或较长;花白色,芳香;总花梗长2-5厘米,被柔毛,老时渐无毛;苞片及小苞片狭披针形,长1-2毫米;花萼5深裂,裂片线状披针形,顶部反卷,长2-5毫米,外面被有长柔毛及缘毛,内面无毛,基部具10枚鳞片状腺体;花蕾顶端钝,花冠筒圆筒形,中部膨大,外面无毛,内面在喉部及雄蕊着生处被短柔毛,长5-10毫米,花冠裂片长5-10毫米,无毛;雄蕊着生在花冠筒中部,腹部粘生在柱头上,花药箭头状,基部具耳,隐藏在花喉内;花盘环状5裂与子房等长;子房由2个离生心皮组成,无毛,花柱圆柱状,柱头卵圆形,顶端全缘;每心皮有胚珠多颗,着生于2个并生的侧膜胎座上。
蓇葖双生,叉开,无毛,线状披针形,向先端渐尖,长10-20厘米,宽3-10毫米;种子多颗,褐色,线形,长1.5-2厘米,直径约2毫米,顶端具白色绢质种毛;种毛长1.5-3厘米。花期3-7月,果期7-12月。
[分布生境]:本种分布很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省区都有分布。日本、朝鲜和越南也有。络石原产于中国黄河流域以南,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对气侯的适应性强,能耐寒冷,亦耐暑热,但忌严寒。河南北部以至华北地区露地不能越冬,只宜作盆栽,冬季移入室内。华南可在露地安全越夏。喜湿润环境,忌干风吹袭。
[生长习性]: 喜弱光,亦耐烈日高温。攀附墙壁,阳面及阴面均可。对土壤的要求不苛,一般肥力中等的轻粘土及沙壤土均宜,酸性土及碱性土均可生长,较耐干旱,但忌水湿,盆栽不宜浇水过多,保持土壤润湿即可。
生于山野、溪边、路旁、林缘或杂木林中,常缠绕于树上或攀援于墙壁上、岩石上,亦有移栽于园圃。
[药用部位]: 根、茎、叶、果实供药用,有祛风活络、利关节、止血、止痛消肿、清热解毒之效能,我国民间有用来治关节炎、肌肉痹痛、跌打损伤、产后腹痛等;安徽地区有用作治血吸虫腹水病。乳汁有毒,对心脏有毒害作用。茎皮纤维拉力强,可制绳索、造纸及人造棉。花芳香,可提取“络石浸膏”。 络石是一种常用中药,其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
[药材鉴定]性状:藤茎圆柱形,多分枝,直径0.2-1厘米;表面红棕色,具点状皮孔和不定根;质较硬,折断面纤维状,黄白色,有时中空。叶对生,具短柄,完整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10厘米,宽0.8-3.5厘米,先端渐尖或钝,有时微凹,叶缘略反卷,上表面黄绿色,下表面较浅,叶脉羽状,下表面较清晰,稍凸起;革质,折断时可见白色绵毛状丝。气微,味微苦。以叶多、色绿者为佳。显微:茎横切面 :木栓层为数列切向延长的细胞,内含棕色物质。皮层外侧石细胞排列成环,有的含草酸钙方晶,皮层内侧散有石细胞群和纤维束。中柱鞘纤维束环列,伴有石细胞。维管束双韧型,韧皮部散有少数分泌细胞,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发达,导管直径有的可达130μm,木射线细胞1-3列,木化,内生韧皮部内侧有纤维束和石细胞散在,有的周围薄壁细胞内含草酸钙方晶,髓部常破裂。本品薄壁组织中有乳管分布。叶横切面:上、下表皮各1列,下表皮有气孔和非腺毛。栅栏细胞2-3列,穿过主脉。主脉维管束双韧型,浅槽状,韧皮部外侧有纤维群,以下方为多。薄壁组织中有乳汁管。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和簇晶。
[化学成分]:包括木质素类、黄酮类、萜类、生物碱类等化合物,现代药理实验也证实其具有抗炎作用。络石藤的主要化学成分有:木质素(二苯丁酸内酯类)、黄酮、三萜类化合物、生物碱、紫罗兰酮衍生物等。络石藤木脂素的六种单体化合物去甲络石苷、络石苷、去甲络石苷元、罗汉松树脂酚、络石苷元和牛蒡苷元都有不同强度的抗炎活性。
[药理作用] 络石藤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为抗风湿中药,化学成分包括木质素类、黄酮类、萜类、生物碱类等化合物,现代药理实验也证实其具有抗炎作用
1、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2、对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牛蒡甙可刺激冷血及温血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使呼吸加快,大剂量引起呼吸衰竭,对心脏作用较弱,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并使小鼠皮肤发红、腹泻。此外对离体兔肠及子宫却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