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五加科
【属】五加属
【拉丁学名】Eleutherococcus trifoliatus (L.) S. Y. Hu
【别名】鹅掌簕、三加皮、三叶五加
【植物形态】灌木,高1-7米;枝软弱铺散,常依持他物上升,老枝灰白色,新枝黄棕色,疏生下向刺;刺基部扁平,先端钩曲。
叶有小叶3,稀4-5;叶柄长2-6厘米,有刺或无刺,无毛;小叶片纸质,稀膜质,椭圆状卵形至椭圆状长圆形,稀倒卵形,长4-10厘米,宽3-6.5厘米,先端尖至渐尖,基部楔形,两侧小叶片基部歪斜,两面无毛,或上面脉上疏生刚毛,边缘有细锯齿或钝齿,侧脉5-6对,明显或不甚明显,网脉不明显;小叶柄长2-8毫米,有时几无小叶柄[2]。
伞形花序3-10个、稀多至20个组成顶生复伞形花序或圆锥花序,直径1.5-3.5厘米,有花多数,稀少数;总花梗长2-7厘米,无毛;花梗细长,长1-2厘米,无毛;花黄绿色;萼长约1.5毫米,无毛,边缘有5个三角形小齿;花瓣5,三角状卵形,长约2毫米,开花时反曲;雄蕊5,花丝长约3毫米;子房2室;花柱2,基部或中部以下合生
【分布生境】广布于中国中部和南部,西自云南西部国境线,东至台湾,北起秦岭南坡,但在长江中下游北界大致为北纬31度,南至海南的广大地区内均有分布。
【生长习性】 白簕适宜生长在冬季严寒的大陆兼海洋性气候地区,要求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水热条件变化大;白簕的生存能力很强,喜欢较为湿润的微酸砂壤;喜温暖,又能耐轻微荫蔽,也能耐寒。。
【药用部位】全株、根
【采收加工】采收:白簕嫩梢和嫩叶的采收于春季进行,采收后保鲜上市或盐渍后制酱菜、干菜供应市场。菜用第3年开始采收,当新梢长达20 cm时,剪留5 cm ,二次梢长到20 cm 时再选部分粗茎剪采,每年可采摘5~7次,但要注意防止树势衰弱至死树,冬末春初留5~10 cm 再平茬。药用枝皮的可每2~3 d在休眠期平茬。药用根皮可在第3年以后进行,但每次去掉根量只能占原有根量的1/2~1/3,且要加强肥水管理,这种采收方法应尽可能少用。果、种用第3年开始结实,冬剪时注意培养4~6个向四周延伸的主枝,剪除干枯枝、过密枝、细弱枝、衰老枝,生枝留3~5芽短截。
加工:除净须根,洗净,用木棒轻锤,使木心与皮部分离,剥取根皮,抽除木心,将根皮摊开在太阳下晒干,装入麻袋或编织袋内[]。
【性 味】 苦、涩,微寒。
【主治功能】
白簕具有祛风清热,消肿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手足麻木,腰膝痿软,咳嗽,哮喘,白带多,月经失调,跌打损伤,疗疮等疾病。凉血解毒,逐风,排脓。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肠炎、痢疾、挫扭伤、骨髓炎、骨结核;清热;活血消肿。感冒发热;咳嗽胸痛;风湿痹痛;骨折;刀伤;痈疮疔疖;口疮;湿疹;疥疮;毒虫咬伤[]。
【现代研究】
食用
白簕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白簕嫩叶、枝梢中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人体必需的矿质元素,氨基酸总含量达20.8%,具有健脑和增强脑细胞呼吸作用的功能。经常食用白簕,可以摄入足够的热量供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白簕香味独特,民间流行以筋菜作为保健蔬菜,其特有的食疗功效。是西双版纳各民族主要使用的野菜之一,尤其是节日中常备的生食野菜。
白簕的幼嫩茎叶,作为制作伺家油茶时的辅助蔬菜、食用时,在油茶汤中煮后即可食用;或是与腌制的酸菜一起,加以干辣椒、蒜泥等进行炒食,具有一种特殊的微苦香味。
观赏
栽培繁殖比较容易,野外资源量大,云南许多民族庭院有栽培的习惯白簕株高,枝繁叶茂,抗性强,不择环境,常用于棚架或攀援树上。枝具刺,是作绿篱的好材料,也可用于庭院或假山上,有广阔应用前景。
【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咖啡酸单宁、多糖、皂苷、挥发油。
【药理作用】药理毒理活性研究表明,白簕的黄酮提取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已开发出白簕消炎喷雾剂、白簕含氟牙膏、白金复方冲剂、白簕透明香皂、白簕茶等保健功能性产品;且白簕不具有急性毒性以及遗传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