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茜草科
【属】栀子属
【拉丁学名】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异名】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别名】水横枝(粤语的叫法)、黄果子、黄叶下、山黄枝(潮汕地区叫法)、黄栀子、黄栀、山栀子、山栀、水栀子、林兰(日栀子的叫法)、越桃、木丹(栀子的别名。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卮子》。引《农本草经》卷二:“巵子……一名木丹,生山谷。)山黄栀、白蟾(把不重瓣的栀子花称呼)
【植物形态】栀子属灌木,叶对生,革质,长圆状披针形、倒卵状长圆形、倒卵形或椭圆形,花芳香,花冠白色或乳黄色,高脚碟状,果卵形、近球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黄色或橙红色。花期3-7月,果期5月至翌年2月。
【分布生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香港、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河北、陕西、甘肃
【生长习性】栀子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好阳光但又不能经受强烈阳光照射,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轻粘性酸性土壤中,抗有害气体能力强,萌芽力强,耐修剪。是典型的酸性花卉
【药用部位】叶,花。
【采收加工】花,叶,采摘后进行晒干
【性味】味甘,辛,性寒,酸。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凉血。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
【化学成分】含黄酮类栀子素、果胶、鞣质、藏红花素、藏红花酸、D-甘露醇、廿九烷、β-谷甾醇。另含多种具环臭蚁醛结构的甙:栀子甙、去羟栀子甙泊素-1-葡萄糖甙,格尼泊素-1-β-D-龙胆二糖甙及小量的山栀甙。
【药理作用】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作用,能疗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胃中热气等症,在《名医别录》和《本草新编》中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