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豆科
【属】:落花生属
【拉丁学名】:Arachis hypogaea L
【别名】:花生、地豆、番豆、长生果、长果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根部有丰富的根瘤;茎直立或匍匐,长30-80厘米,茎和分枝均有棱,被黄色长柔毛,后变无毛。
叶通常具小叶2对;托叶长2-4厘米,具纵脉纹,被毛;叶柄基部抱茎,长5-10厘米,被毛;小叶纸质,卵状长圆形至倒卵形,长2-4厘米,宽0.5-2厘米,先端钝圆形,有时微凹,具小刺尖头,基部近圆形,全缘,两面被毛,边缘具睫毛;侧脉每边约10条;叶脉边缘互相联结成网状;小叶柄长2-5毫米,被黄棕色长毛。
花长约8毫米;苞片2,披针形;小苞片披针形,长约5毫米,具纵脉纹,被柔毛;萼管细,长4-6厘米;花冠黄色或金黄色,旗瓣直径1.7厘米,开展,先端凹入;翼瓣与龙骨瓣分离,翼瓣长圆形或斜卵形,细长;龙骨瓣长卵圆形,内弯,先端渐狭成喙状,较翼瓣短;花柱延伸于萼管咽部之外,柱头顶生,小,疏被柔毛。
荚果长2-5厘米,宽1-1.3厘米,膨胀,荚厚,种子横径0.5-1厘米。 [2] 荚果果壳坚硬,成熟后不开裂,室间无横隔而有缢缩(果腰)。每个荚果有2-6粒种子,以2粒居多,多呈普通型、斧头型、葫芦型或茧形。每荚3粒以上种子的荚果多呈曲棍形或串珠型。百粒重一般50-200克。果壳表面有网络状脉纹。种子三角形、桃形、圆柱形或椭圆形,一般底端钝圆或略平,梢端胚根突出。种皮有白、粉红、红、红褐、紫、红白或紫白相间等不同颜色。子叶占种子总重量的90%以上。胚芽隐藏在两片肥厚的子叶中间,由主芽和两个子叶节侧芽组成。花果期6-8月。
【分布生境】:中国花生分布很广,各地都有种植。主产地区为山东、辽宁东部、广东雷州半岛、黄淮河地区以及东南沿海的海滨丘陵和沙土区。其中以北方的河北、河南,苏、皖两省北部等地区较多,山东半岛、鲁中南丘陵、冀东滦河下游、豫东黄泛区以及苏皖两省淮北地区是中国北方花生的重点产区。
世界生产花生的国家有100多个,亚洲最为普遍,次为非洲。但作商品生产的仅10多个国家,主要生产国中以印度和中国栽培面积和生产量最大,前者约720万公顷,560万吨,后者为355.3万公顷,675.7万吨(1985)。其他国家有塞内加尔、尼日利亚和美国等。
【生长习性】:花生宜气候温暖,生长季节较长,雨量适中的沙质土地区。
【药用部位】:种子、种衣、种壳和花生油
【采收加工】:从土中挖出后洗去表面泥土,可采取湿烤、鲜煮等方式加工。
【性味】:甘、淡,寒
【功能主治】:具有润肺止咳、降低胆固醇、保护血管的功效。
1、润肺止咳
花生中含有丰富的脂肪油、可以起到润肺止咳的作用,常用于久咳气喘,咯痰带血等病症。
2、降低胆固醇
花生油中含有的亚油酸,可使人体内胆固醇分解为胆汁酸排出体外,避免胆固醇在体内沉积,减少因胆固醇在人体中超过正常值而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3、保护血管
花生含不饱和脂肪酸、胆碱、卵磷脂等营养成分,可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延缓心脏病、高血压、脑溢血的产生,辅助缓解胆固醇在血管沉淀、堆积而引起动脉硬化。花生壳含有木犀草素及β-谷甾醇,可调节血压、血脂。
【化学成分】:
1.1 有机酸类成分
落花生中的有机酸成分主要以芳香酸为主,茎叶中主要含有棕榈酸、水杨酸,12-原儿茶酸、对羟基苯甲酸、对甲氧基桂皮酸、异香草酸、异阿魏酸。壳中主要含有阿魏酸、硬脂酸、二十二烷酸、13-基-cis-9-trans-11-十八二烯酸、13-基-rans-9-cis-11-十八二烯酸、9--羟基trans-10-trans-12-十八二烯酸.
1.2 油脂类成分及脂肪烷烃类成分
落花生中的油脂及脂肪烷成分主要为二十六烷酸--单甘油酶、十八烷酸-α-单甘油、十六烷酸-α-单甘油酶、正二十六碳酸乙酯、磷脂、正三十一烷和三十三烷.
1.3 甾醇类及帖类成分
甾醇是植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类物质,落花生中亦含有丰富的甾醇类成分,其中菜油甾醇、豆甾醇、谷甾酸都是文献报道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物质
萜类成分主要是多烯类的胡萝卜素,包括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
1.4 黄酮及黄烷类成分
落花生中的黄酮类成分主要存在于花生壳及花生粕中,是降血脂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以黄酮,异黄酮以及二氢黄酮为主。花生壳中主要为黄酮类具有降血脂等作用。花生粕中主要为异黄酮,具有类性激素作用。红衣中的黄点醇类中于大量酚羟基的存在,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张秀尧从花生红衣中分离得到了花生素。
落花生植物中的黄酮类及黄烷类成分如下表。![](/__local/0/9A/77/EB9FFC79730F0A204FBF55FA17E_81B666A6_58857.png?e=.png)
1.5生物碱类成分
落花生中的生物碱类成分主要为花生碱、胆碱以及甜菜减。这类型的物质多具有促进脂肪代谢的作用,可能是近年来发现花生有减肥作用的物质基础。
1.6 多酚类成分
多酚类成分主要是花生粕中的白黎芦醇和花生红衣中的丹宁酸。
1.7 类成分
从落花生叶中分离得到落花生昔、狗筋蔓内醋、长春花苷、柑橘苷。
1.8 其他成分
落花生中含有微量的维生素、蛋白质以及单糖成分。通过GC-MS手段分离分析其茎叶中的挥发性成分,推测芳樟醇和牻牛儿醇可能是其活性成分。
【药理研究】:
早期的药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黄酮为物质基础的抗氧化作用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二十年来,落花生在心脑血管方面的作用逐渐引起重视。最近几年又发现了落花生在减肥、安神、抗菌等方面的作用。
2.1 抗氧化作用
由于抗氧化作用的物质基础为比较稳定的黄酮类成分,落花生的抗氧化活性首先被研究者所关注。1944年OliverGD等通过对其不同温度下的蒸馏物过氧化值与添加人工合成维生素E后的过氧化值的对比研究,指出落花生的低稳定性并不是由于维生素E的缺乏或者是蒸馏物的抗氧化性,而是由于一些目前还没有确证的抗氧化物质导致的 。之后通过几十年的研究,最终得到花生壳中以木犀草素为主的黄酮类成分是这一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的结论。通过进步研究花生壳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发现花生壳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总抗氧化活性和总还原性,能抑制脂质过氧化和油脂过氧化作用以及清除自由基。7.5 g花生壳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脂质过氧化能力相当于1.2 g抗坏血酸所具有的抗脂质过氧化能力。
2.2 心脑血管方面的药理作用
落花生在心脑血管方面的药理作用主要依赖的物质为红衣中的白黎芦醇,它具有保护缺氧心脏、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同时黄酮类成分表现出降血脂,降血压及治疗冠心病的作用。
2.3 抗菌活性
通过对花生壳的甲醇、石油醚、乙醇、乙酸乙酯、正丁醇的提取物抗菌活性的研究,发现花生壳乙酸乙醋提取物对枯草杆菌、青霉和黑曲霉有显著的抑菌作用:正丁醇提取物能较好地抑制葡萄球菌及青霉,而甲醇提取物对酿酒酵母有一定的抑制活性。此后又发现醇提物可以在较大pH范围(pH 5~9)内实现抗菌作用,并且不受高温短时处理的影响。这些研究表明花生壳的醇提物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食品添加剂得到应用。
2.4 抗血小板减少活性
对环磷酰胺造模的血小板减少型小鼠灌注花生种皮的乙酸乙酯和75%乙醇提取物,通过对其腿骨骨髓巨核细胞数的测试说明花生种皮抗血小板减少作用有确切的实验室基础。利用相同的造模方式及药物,摘眼球取血观察外周血小板及相关血细胞,发现花生种皮的乙酸乙酯及乙醇提取部位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红细胞及白细胞数量,提高血细胞水平,改善血细胞状况.
2.5 其他活性
花生枝叶提取物可以减少小鼠自发活动,有镇静催眠作用。通过对临床120例病患全盲验证实验证明:落花生枝叶制剂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治疗失眠症中药,不仅能改善睡眠且适应证候广泛、未发现毒副作用,服用又较方便。不仅如此,它在提高老年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增强调整免疫功能,扩张椎基底动脉的方面也都有作用。此外Alper和Mattes在花生营养价值与产业前景国际论坛发表论文指出,落花生具有减少脂肪在体内的堆积,防止肥胖的作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膳食代谢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关于龙生及其制品的临床试验,发现了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对控制饮食及减肥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一理论为落花生所具有的减少脂肪堆积作用提供了可能的物质基础。
而由花生红衣制成的复方红衣补血口服液通过与包括硫酸亚铁、维生素E、维生素B12的西药对临床96例缺铁性贫血患儿的疗效对比实验,证明复方红衣补血口服液有补气养血、健脾等功效。对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的疗效肯定。
最近通过花生糊对胃溃疡大鼠的胃黏膜溃疡指数及胃液PH值的影响及其对胃黏膜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影响的研究,说明花生糊对大鼠应激性溃疡胃黏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