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药植物园
民药植物园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药植物园 >> 正文
金银花
发布时间:2023-06-15 发布者: 浏览次数:

中文名:金银花  

拉丁名:Lonicera japonica Thunb

【地理分布】国各地均有分布,除西藏外 

【形态特征】半常绿藤本、幼枝暗红褐色,密被黄褐色、开展的硬直糙毛、腺毛和短柔毛,下部常无毛。叶纸质,卵形至矩圆状卵形,有时卵状披针形,稀圆卵形或倒卵形,极少有1至数个钝缺刻,长3~(59.5)厘米,顶端尖或渐尖,少有钝、圆或微凹缺,基部圆或近心形,有糙缘毛,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小枝上部叶通常两面均密被短糙毛,下部叶常平滑无毛而下面多少带青灰色;叶柄长4~8毫米,密被短柔毛。总花梗通常单生于小枝上部叶腋,与叶柄等长或稍较短,下方者则长达2~4厘米,密被短柔后,并夹杂腺毛;苞片大,叶状,卵形至椭圆形,长达2~3厘米,两面均有短柔毛或有时近无毛;小苞片顶端圆形或截形,长约1毫米,为萼筒的1/2~4/5,有短糙毛和腺毛;萼筒长约2毫米,无毛,萼齿卵状三角形或长三角形,顶端尖而有长毛,外面和边缘都有密毛;花冠白色,有时基部向阳面呈微红,后变黄色,长(2~3)~(4.5~6)厘米,唇形,筒稍长于唇瓣,很少近等长,外被多少倒生的开展或半开展糙毛和长腺毛,上唇裂片顶端钝形,下唇带状而反曲;雄蕊和花柱均高出花冠。果实圆形,直径6~7毫米,熟时蓝黑色,有光泽;种子卵圆形或椭圆形,褐色,长约3毫米,中部有1凸起的脊,两侧有浅的横沟纹。花期4~6月(秋季亦常开花),果熟期10~11月。

【生态习性】金银花生长在土质疏松,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地土壤为益。适应性强,喜光,喜湿,喜温。对光、热、湿度条件要求不高,只要满足年均光照时数在1300~1800小时,年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均可良好生长。金银花对土壤要求不严,山坡、梯田、地堰、堤坝、瘠薄的丘陵都可栽培。以土质疏松、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最为适宜,最佳栽培海拔为600~1200米。野生金银花多生于较湿润的地带,如溪河两岸、湿润山坡灌丛、疏林中。

【药用部位】金银花入药主要是含苞待放的花。叶也可以入药,但采叶的很少。

【采收加工】

1采收:一般于栽后第三年开花。金银花开放时间较集中,大约15天左右。一般于5月中、下旬采摘第一茬花,隔一个多月后陆续采第2、3、4茬。采收时期必须在花蕾尚未开放之前。当花蕾有绿变白、上部膨大、下部为青色时。一天之内,以清早至上午9时前所采摘的花蕾质量最好,因此时露水未干,不会损伤未成熟的花蕾,而且金银花香气浓,好保色。过早,质量差,产量低;过迟,降低药用价值。

2加工:采摘后要及时进行加工,防止堆沤发酵,可晾干或烘干。

①晾干:将鲜花薄摊于晒席上晒干,不要任意翻动,否则会变黑或烂花。最好当天晒干,花白,色泽好。

②烘干:初烘时温度不宜过高,控制在30度左右。烘2小时后,温度可提高到40度左右,鲜花将逐渐排出水汽。经5-10小时后,使室温保持在45-50度,在烘10小时,水分大部分可排出。最后将室温升至55-60度,使花迅速干透。烘干比晾干质量好,产量高。但要注意:烘干时不能翻动,也不能中途停烘,否则会变质。

【性味】:性甘、寒

【功能主治】

1、清热解毒:金银花甘寒,可以清热解毒,可用于内痈、外痈。

2、疏散风热:金银花甘寒,芳香疏散,善散肺经热邪,透热达表,可用于改善外感风热或者温病初期时身热、咽痛口渴等症。

3、解毒止痢:金银花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疾,可用于热毒痢疾、下痢脓血,单用浓汤煎服即可奏效。

【现代成分研究】

1.绿原酸类化合物:是金银花中主要的有效成分,包括绿原酸和异绿原酸,其中异绿元酸为一种混合物。金银花中的有机酸的含量随着金银花本身的产地、品种、部位、收获时间的不同而不同。

2.黄酮类化合物:最早从金银花当中提取出的黄酮类,有效成分为木犀草素,其次为忍冬苷。黄酮类化合物有抗自由基、抗氧化的作用;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可以防止动脉硬化、降低血脂和胆固醇。改善血管的通透性。

【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2、抗毒作用。3、抗炎作用。4、促进炎性细胞吞噬功能作用。5、降血脂作用。6、使中枢神经兴奋。7、抗生育作用,8、对肉瘤S180和艾式腹水癌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


二维码

Copyright @ 2013-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民族大学 版权所有 滇ICP备05008862号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