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菊科
【属】翠菊属
【拉丁学名】Callistephus chinensis (L.) Nees
【别名】蓝菊、江西腊、五月菊
【形态特征】株:高达1米;茎:茎单生,被白色糙毛;叶:下部茎生叶花期脱落:中部茎生叶卵形、菱状卵形、匙形或近圆形,长2.5-6厘米,有不规则粗锯齿,两面疏被硬毛;叶柄长2-4厘米,被白色硬毛,有窄翼;上部茎生叶渐小,菱状披针形、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有1-2锯齿,或线形,全缘;花:头状花序单生茎顶,径6-8厘米,花序梗长:总苞半球形,径2-5厘米,总苞片3层,近等长,外层长椭圆状披针形,或匙形,叶质,长1-2.4厘米,边缘有白色长睫毛,中层匙形,质较薄,带紫色,内层长椭圆形,膜质;雌花1层,栽培品种为多层,红、淡红、蓝、黄或淡蓝紫色,花冠舌状,长2.5-3.5厘米,管部长2-3毫米;两性花花冠黄色,管状,辐射对称,檐部稍扩大,有5裂齿,花柱分枝扁,有三角状披针形附片;果:瘦果稍扁,长椭圆状披针形,长3-3.5毫米,有多数纵棱,中部以上被柔毛;外层冠毛短,冠状,白色,宿存,内层冠毛白色,不等长,长3-4.5毫米,易脱落;
【分布生境】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中国、朝鲜和日本等区域。国内产地主要在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云南以及四川省等省份。
【生活习性】翠菊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怕高温多湿和通风不良。耐寒性弱,也不喜酷热,通风而阳光充足时生长旺盛。翠菊生长适温为15~25℃,冬季温度不低于3℃。若0℃以下茎叶易受冻害。相反,夏季温度超过30℃,开花延迟或开花不良。翠菊为浅根性植物,生长过程中要保持盆土湿润,有利茎叶生长。同时,盆土过湿对翠菊影响更大,引起徒长、倒伏和发生病害。长日照植物,对日照反应比较敏感,在每天15小时长日照条件下,保持植株矮生,开花可提早。若短日照处理,植株长高,开花椎迟。翠菊喜肥沃湿润和排水良好的壤土,砂壤土,积水时易烂根死亡。夏秋开花。
【药用部位】花入药
【采收加工】夏、秋季花盛开始采摘,阴干备用。
【性味】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主治目赤肿痛,昏花不明。具有强抗氧化性,清楚自由基,对于肝纤维化的预防和治疗。清热 凉血,清肝明目,治肝火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等,中药治目赤肿痛,昏花不明。蒙药治瘟疫,流感,头痛,“发症”,疔疮,毒热,猩红热,麻疹不透。
【化学成分】:其含多种酚类物质,其中多用于研究的8种酚类活性物质为芹黄素、山奈酚、芹菜素葡萄糖苷、槲皮素、金丝桃苷、木犀草素、柚皮素和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1]
【药理作用】:本身具有强抗氧化性,清除自由基等功能,可能对肝纤维化类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