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茄科
[属]鸳鸯茉莉属
[拉丁学名]Brunfelsia latifolia (Pohl) Benth
[别名]番茉莉、长叶鸳鸯茉莉、二色茉莉
[植物形态]鸳鸯茉莉,茄科鸳鸯茉莉属常绿灌木植物,高1米。茎皮深褐色;分枝力强;单叶互生纸质;花簇生,聚伞花序,花冠五裂花瓣锯齿,含苞时蘑菇状深紫色,花香浓郁;花期4-10月。鸳鸯茉莉花朵芳香,白色与紫红或淡红色相间,双色花同时绽放枝头,故名“鸳鸯茉莉”。花初期为深蓝紫色,后为浅蓝紫色,最后呈白色,故又称变色茉莉。
[分布生境]鸳鸯茉莉原产于中美洲及南美洲热带地区,在中国的华南、西南地区广为栽培。[生长习性]喜光喜暖耐旱耐半荫,生长期适宜20℃-30℃,不耐寒不耐涝不耐瘠薄,要求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
[养殖方法]冬季需进行保温;光照充足,鸳鸯茉莉是喜光植物,但也需避免强光照射,春秋两季可放在室外养护。注意事项:在养护时需及时修剪枯枝、发黄枝、残花、病弱枝、内向枝。
[药用部位]叶子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内服清热消肿,外敷可治痈疮肿毒。
[现代研究]鸳鸯茉莉花色变化关键基因及蛋白质差异表达的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获得了 CHS、CHI、F3'5'H基因在不同花开天数的花瓣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3个不同花色时期的花瓣进行质谱鉴定分析,得到53个差异蛋白,其中有33个蛋白上调表达,20个蛋白下调表达;最后对花色变化过程中的膜脂过氧化指标进行了测定,获得SOD活性、CAT活性、POD活性、PPO活性及MDA含量等指标的变化。
β-糖苷酶在鸳鸯茉莉苷降解中的机制分析。
[化学成分]香味成分主要有糖类,蛋白质,有机酸,多酚类,氨基酸,皂苷,生物碱,芳樟醇、乙酸苄酯、反式-金合欢烯、顺式-苯甲酸-3-己烯酯和吲哚等。如下,α-蒎烯、β-香叶烯、橙花叔醇、桂皮醛、反式-β-罗勒烯、3-苯基-丙烯醇、小蠹二烯醇、芳樟醇、β-蒎烯等较高的橙花叔醇和角鲨烯等26顺式-氧化芳樟醇(呋喃型),反式-氧化芳樟醇(呋喃型),苯甲酸甲酯,芳樟醇,壬醛,6-乙烯基二氢-2,2,6-三甲基-2H-吡喃-3(4H)-酮,苯乙醇,6-二甲基-1,3,5,7-辛四烯,顺式-氧化芳樟醇(吡喃型),苯甲酸异戊酯,2-甲基-2-丁烯酸苯甲酯,β-金合欢烯,β-杜松烯,2-羟基-苯甲酸戊酯,α-去二氢菖蒲烯,橙花叔醇,反式-氧化芳樟醇(吡喃型),水杨酸甲酯,吲哚,异丁烯酸苯甲酯,2-甲氧基-苯甲酸甲酯,2-氨基-苯甲酸甲酯,丁子香酚,顺式-苯甲酸-3-己烯酯,角鲨烯,2-甲基-2-丁烯酸苯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茉莉酸甲酯,苯甲酸辛酯,苯甲酸苯甲酯,邻苯二甲酸异丁基壬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药理作用]清热利水,可用于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