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木樨科
【属】:木樨属
【拉丁学名】:Oleaceae Hoffmanns
【别名】:木樨、木犀、九里香
【植物形态】:桂花叶椭圆形或椭圆披针形,先端渐尖。叶柄长0.8-1.2厘米,最长可达15厘米。聚伞花序簇生于叶腋,每腋内有花数多。桂花是常绿乔木或灌木,树皮呈灰褐色,小枝呈黄褐色,外表没有毛毛。花极芳香。花冠白色、淡黄色、黄色或橘红色,长三到四毫米,花冠管仅长0.5-1毫米。果歪斜,椭圆形,长1-1.5厘米,呈紫黑色。花期9-10月上旬,果期翌年3月。
【分布生境】:园林桂花原产喜马拉雅山东段和西部,印度(阿萨姆邦)、尼泊尔,柬埔寨、日本、韩国、缅甸、尼泊尔、新喀里多尼亚、泰国、外高加索、土耳其 , 越南。中国西南部、西藏、四川、陕南、云南、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河南等地
【生态习性】:桂花的花芽分化基本过程可以分为花序分化期、小花分化期、花萼分化期、花瓣分化期、雄蕊分化期和雌蕊(退化雌蕊)分化期等6个时期。不同品种花芽分化进程略有不同主要是由于品种自身营养积累状况和对气温的敏感性不同造成;相对低温能显著促进花芽分化。桂花完成花芽分化后,相对低温及其持续的时间是花开放的必要条件,相对湿度对花的开放也有一定的影响。花芽整体开花进程可分为圆珠期、顶壳期、铃梗期、香眼期、初花期、盛花期和衰老期等7个时期。
【药用部位】:桂花,桂枝
【采收加工】:先折枝,后摘花。由外向内,由下向上采摘。摘的花和枝,堆放树荫下凉处,厚度10厘米以内。在树底下铺上塑料薄膜摇花,免去折枝造成花的损失。头花量超过80%,应适时采摘,禁止“摇花”。
【性味】:味辛,性温;归肺、脾、肾经
【功能主治】:温肺化痰、散寒止痛的功效,主要可用于治疗痰饮咳喘、脘腹冷痛、肠风血痢、经闭痛经、寒疝腹痛以及牙痛、口臭等
【现代成分研究】:含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降血糖,黄酮抗氧化。
【化学成分】:尼克酰胺、D-阿洛醇、5-羟甲基-2-呋喃甲醛、乙酰氧基齐墩果酸、苯甲酸、麦角甾-7,22-二烯-3-酮、β-甾 醇、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 醇、甲基-2-O-β-吡喃葡糖基苯甲酸、3',7- 二羟基 -4'- 甲 氧基异黄酮、7- 羟基香豆素、咖啡酸甲酯、齐墩果 酸、(-)- 襄五脂素、莳萝油脑、3β,5α,9α- 三羟基 - 麦角甾 -7,22- 二烯-6-酮、2α- 羟基齐墩果酸、 桦木酸、白桦脂醇、3,3'-Bisdemethylpinoresinol、羽扇豆醇、Boschniakinic acid、Ursolaldehyde、Augustic acid、2α,3β,23- 三羟基齐墩果 -12- 烯 -28 酸、 5- 羟甲基 -2- 呋喃甲醛、异高山黄芩、6,7- 二羟 基香豆素、槲皮素 -3-O-β-D- 葡萄糖苷、5,4'- 二 羟 基 -7- 甲 氧 基 黄 酮 -3-O-β-D- 葡 萄 糖 苷、 5,7- 二羟基色原酮、柚皮素、乙酰氧基齐墩果酸、 绿原酸、山柰酚 -3-O-β-D- 葡萄糖苷、山柰酚 -3-O-β-D- 半乳糖苷、3',7- 二羟基 -4'- 甲氧基 异黄酮、麦角甾 -4,6,8(14),22- 四烯 -3- 酮、对羟 基桂皮酸、丁香脂素、3,4- 二羟基苯乙酮、对羟基 苯乙酸乙酯、咖啡酸、贝母兰宁、对羟基苯乙酸、对羟基苯乙酮、对羟基苯乙酸甲酯[1-4]。十六碳酸、二十碳三烯酸甲酯、3- (3- 羟基丁基)-2,2,4- 三甲基 -2- 环己烯 -1- 酮、γ- 葵酸内酯、α- 紫罗兰酮、β- 紫罗兰 酮、芳樟醇、二氢 -β- 紫罗兰酮、牛儿醇、橙花醇、 月桂酸、棕榈酸、硬脂酸、辛酸乙酯、十氢萘、对羟基 苯乙醇、黄樟油素、异薄荷酮、榄香树脂。
【药理作用】:桂花中含黄酮有很好的抑菌活性,抗氧化活性,提取物可抗炎杀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