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杨梅科
【属】杨梅属
【拉丁学名】Myrica rubra(Lour.)S.etZucc.)
【别名】龙睛、朱红圣生梅、白蒂梅、树莓
【植物形态】杨梅是一种常绿乔木,可高达15米以上,树干直径可达60厘米;树冠圆球形,花雌雄异株,雄花序单独或数条丛生于叶腋,圆柱状,花药椭圆形。核果球状,外果皮肉质,多汁液及树脂,味酸甜。4月开花,6-7月果实成熟。枝条和花蕾无毛,幼嫩的枝条有盾状着生的腺体;叶革质,表面无毛,叶龄约2年,叶尖渐尖或急尖,叶缘中部以上有稀疏的锐锯齿,中部以下为全缘,叶基部楔形;叶脉上有生性稀疏的金黄色腺体。树干:常绿乔木,高可达15米以上,胸径达60余厘米;树皮灰色,老时纵向浅裂;树冠圆球形。小枝及芽无毛,皮孔通常少而不显著,幼嫩时仅被圆形而盾状着生的腺体;叶:叶革质,无毛,生存至2年脱落,常密集于小枝上端部分;多生于萌发条上者为长椭圆状或楔状披针形,长达16厘米以上,顶端渐尖或急尖,边缘中部以上具稀疏的锐锯齿,中部以下常为全缘,基部楔形;生于孕性枝上者为楔状倒卵形或长椭圆状倒卵形,长5-14厘米,宽1-4厘米,顶端圆钝或具短尖至急尖,基部楔形,全缘或偶有在中部以上具少数锐锯齿,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浅绿色,无毛,仅被有稀疏的金黄色腺体,干燥后中脉及侧脉在上下两面均显著,在下面更为隆起;叶柄长2-10毫米。花雌雄异株。雄花序单独或数条丛生于叶腋,圆柱状,长1-3厘米,通常不分枝呈单穗状,稀在基部有不显著的极短分枝现象,基部的苞片不孕,孕性苞片近圆形,全缘,背面无毛,仅被有腺体,长约1毫米,每苞片腋内生1雄花。雄花具2-4枚卵形小苞片及4-6枚雄蕊;花药椭圆形,暗红色,无毛。雌花序常单生于叶腋,较雄花序短而细瘦,长5-15毫米,苞片和雄花的苞片相似,密接而成覆瓦状排列,每苞片腋内生1雌花。雌花通常具4枚卵形小苞片;子房卵形,极小,无毛,顶端极短的花柱及2鲜红色的细长的柱头,其内侧为具乳头状凸起的柱头面。每一雌花序仅上端1(稀2)雌花能发育成果实。果实:核果球状,外表面具乳头状凸起,径1-1.5厘米,栽培品种可达3厘米左右,外果皮肉质,多汁液及树脂,味酸甜,成熟时深红色或紫红色;核常为阔椭圆形或圆卵形,略成压扁状,长1-1.5厘米,宽1-1.2厘米,内果皮极硬,木质。4月开花,6-7月果实成熟。
【分布生境】杨梅在中国分布的省份有云南、贵州、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湖南、广西、江西、四川、安徽、台湾等,国外,如日本和韩国有少量栽培,东南亚各国,如印度、缅甸、越南、菲律宾等国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喜酸性土壤,原产中国温带、亚热带湿润气候的海拔125-1500米的山坡或山谷林中,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海南岛以北,即北纬20度至31度之间,与柑桔、枇杷、茶树、毛竹等分布相仿,但其抗寒能力比柑桔、枇杷强。适宜生长于阴凉通风处。在小气候条件下,光辐射大,热量积累充分,年积温较高,更适宜产出优质杨梅。
【药用部位】根、叶、果实
【采收加工】杨梅采收后,可加工成话梅、杨梅酱、杨梅酒、咸话梅等
【性味】甘酸,性温,无毒。
【功能主治】生津解渴,和胃消食。治烦渴,吐泻,痢疾,腹痛,涤肠胃,解酒。果实治心胃气痛,痢疾,吐泻;树皮。治胃肠胀满:杨梅腌食盐备用,越久越佳,用时取数颗泡开水服。治头痛不止:杨梅为末,以少许搐鼻取嚏。治一切损伤,止血生肌,无瘢痕:杨梅和盐核杵之如泥,成挺子,竹筒中收,遇破即填,小可即敷之。
【化学成分】果实含葡萄糖、果糖、柠檬酸、苹果酸、草酸、乳酸和蜡质等;又含花色素的单葡萄糖甙和少量双葡萄糖甙。叶含挥发油和鞣质;又含蒲公英赛醇、α-香树脂醇、β-香树脂醇、蛇麻脂醇、内消旋肌醇和杨梅树皮甙。心材含树胶。
【药理作用】杨梅有祛暑生津、抑菌、止泻、降血压、利尿的作用,富含丰富的钾。第一有祛暑生津的作用,杨梅鲜果能生津止渴,是夏季祛暑的良品,可以预防中暑、解除烦渴。第二,药理研究表明,杨梅有抑菌的作用,杨梅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可以缓解腹泻。大家知道的梅子酒就是有止泻的作用。第三方面,杨梅有降血压、保护心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