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他们常自称“穆伶”(mulam)、“伶”(lam)、“谨”(kjam)。汉族记音称之为“仫佬”,壮族称他们为“布谨”,史书记载中写作“姆佬”或“木佬”。
全国仫佬族人口约有21万,其中近80%主要分布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他散居在广西柳城、宜州、忻城、都安、环江、金城江、融水、融安等县(区)。
仫佬族日常以稻米、玉米、薯类为主食,忌食猫、蛇肉;特色小吃有狗舌糍粑、枕头粽、鸭酱等。仫佬山乡几乎每月都有节日,其中依饭节算是其中一个重要节日,既可以观赏仫佬族传统的依饭道场活动,又可品尝别有风味的仫佬族特色食品。
仫佬医药在罗城及周边县(区)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目前,罗城县有传统仫佬医诊所20余间,还有部分仫佬族医生在柳州、金城江、宜州开诊所。同时,仫佬族村庄的大部分老人都掌握着一些传统的草药知识。
仫佬族医生认为人是由气、血、脉络、精、骨头和筋肉有机组成在一起的个体,各个部分在身体内和谐共存。仫佬医对药物能治病灵气的内涵认识丰富,仫佬族先民认为,自然界的动植物均得道于天地灵气而生息,受灵气的涵养制约,人与天地灵气息息相连,天地赋予的灵气不足或过盛都会使人生息失衡,产生病痛。同时,仫佬族医生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他们认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和身体的健康。
仫佬族医生擅用灵气的原理,有“样物样色治样病”的说法。如,笔筒草(披散木贼、木贼)、茅坑地(豨莶)、抛球母(益母草)、叮咚梗(薏苡)等茎中空的植物,利用其茎空通气的特点治疗水肿;土牛膝、辣蓼、枫树寄生的枝节酷似人体关节,故用其治疗关节炎;黑豆、黑芝麻、韭菜籽、桑椹、首乌、熟地、黑蚂蚁、黑木耳等具有黑色灵气,用于治疗头发早白,等等。
仫佬族医生注重饮食疗法,即用食物搭配药材一起供病人服用,加快对药物的吸收、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及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元素。仫佬医的灵气原理也用在食疗上,有“吃什么补什么”的说法。如眩晕、头痛,就用猪脑或牛脑配天麻、川芎、白芷蒸食;心悸、失眠,则用猪心配朱砂、红枣、桂园蒸食;肝炎,用鸡肝与蜜蒙花、千里光、鹅不食草一起煮食;夜尿多,用猪小肚(猪尿泡)炖益智仁、补骨脂、淮山、雷公屁(桑螵蛸)饮食;肾虚则用猪肾与杜仲、韭菜籽一起饮食;胃痛用猪肚炖麻风草、田七、木蝴蝶、仙人掌饮食;早泄、阳痿用狗鞭炖锁阳、肉苁蓉饮食。
仫佬族在用药的过程中,比较喜欢即采即用的方式,因为他们认为药材晾干后会有部分药效丢失。仫佬族的用药习惯得益于当地优良的气候和丰富的植被,一般的常见疾病都可以在不同的季节找到合适的药材,如治疗感冒咳嗽的药材有翠云草(Selaginella uncinata)、银杏(Ginkgo biloba)、无根藤(Cassytha filiformis)、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等,多达60余种。
药浴是仫佬族常用的一种集治病、保健、养生为一体的治疗方法。他们认为通过药浴治疗疾病不仅简单,而且副作用较小。仫佬族的药浴植物虽然不比瑶族药浴植物的知名度高,但是仍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根据调查统计,仫佬族药浴植物共有87种,主要针对治疗风湿、感冒咳嗽、皮肤病等疾病,同时还有预防感冒、预防小儿疳积、清热除湿等功效。端午节是仫佬族使用药浴植物的旺季,当地村民会采集不同类型的药浴植物上街销售或跟同行置换使用,形成了民间端午药市的盛况。
摘自微信公众号“民族植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