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团队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科团队 -> 正文

智能协同感知网络硕士生导师团队

发布时间:2024-10-10 点击数:

导师团队建设情况

一、立德树人情况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说明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本团队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提出了“三融三立”的研究生立德树人培养模式。一是将立德树人的思政案例全面融入教学全过程。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科技类名人事迹的熏陶与指引,使学生树正德、立志向。二是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在思想上立规矩,实践操作中守规程,全面实现安全操作。三是将优秀的人格品质镶嵌到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导师团队的组会和学术沙龙,与学生进行深度沟通和思想高度提升,使学生建立苍天大树精神,建立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

经过“三融三立”的树人培养熏陶,研究生与社会格格不入,时时抱怨的比例大幅下降,研究生自主学习和刻苦钻研的科研和实战精神大大激发。近三年来,研究生申报科学研究项目6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年均90余篇,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国家级、省部级奖项60余项。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0余人,部分代表性成果见表一。“三融三立”的立德树人模式从思想根源、行为规范、心智能力等方面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二、人才培养情况

(1)培养目标:面向边疆民族地区国家安全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实践育人,提高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结合地区特点,以多维交叉模式,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促进文工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科技新青年。

(2)培养模式:团队以培养研究生多维创新思维、交叉知识背景、协同创新能力、地方经济社会适应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不断拓展电子信息与国家安全的广泛内涵,建立国家级、省部级虚实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示范应用,搭建了交叉学科共享实践教学大通道。逐步形成了交叉融合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打造了具有云南特色的科技人才培养新高地。

(3)特色做法:针对教学资源共享、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的平台,解决协同育人教学资源难以整合的问题,搭建“3实2训”实践教学平台;引入各类社会力量进行研究生培养实训实验室建设;在各级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搭建科研平台;拓宽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渠道。针对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建立研究生多维创新、交叉知识背景与地方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协同育人模式;大力推进了产教融合,建立交叉创新教学过程。针对科技服务和科技创新人才长期短缺的问题,建立引进、培养和聘任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协同突破学科领域交叉培养屏障大的问题。

(4)成效概况:本团队近年来承担省级以上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项目20余项(国家级10余项),发表教研论文32篇(CSSCI索引10篇),出版教材3部,获奖励与荣誉65项(国家级8项)。团队师生累计发表北大核心、科技核心以及SCI高水平论文6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30余项,21名研究生获校级以上优秀学位论文,其中3篇为省级优秀学位论文。构建了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学校、企业、政府协同实践育人的新体系。先后建成云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2门,云南省研究生教学案例库示范项目5个,云南省学术型研究生导师团队1个,云南省专业型研究生导师团队1个。经过不断交叉探索和改革创新,初步形成了面向高原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安全,针对生态安全、边境安全、信息安全、生产安全等领域,交叉融合我校民族学、社会学的学科优势,以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战略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为特色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方向,并建立了多学科交叉的多维研究生育人实践协同创新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先后有王宁、杨宁、邱江、张治礼,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公安厅、云南省军民融合办等省市领导前来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

三、团队建设情况

1)教学改革:导师团队成员以云南省“电子信息”博士点培育建设为牵引,充分发挥云南民族大学在民族学、社会学、澜湄流域区域国别研究等方面的背景优势,并以教育部连续两届支持的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为基础,先后建成云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2门,云南省研究生教学案例库示范项目5个,云南省学术型研究生导师团队1个,云南省专业型研究生导师团队1个。经过不断交叉探索和改革创新,初步形成了面向高原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安全,针对生态安全、边境安全、信息安全、生产安全等领域,交叉融合我校民族学、社会学的学科优势,以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战略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为特色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方向,并建立了多学科交叉的多维研究生育人实践协同创新模式。经过5年的实践,构建了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学校、企业、政府协同实践育人的新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先后有王宁、杨宁、邱江、张治礼,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公安厅、云南省军民融合办等省市领导前来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

2)科研成果

1.团队成员承担省级以上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项目20余项(国家级10项),发表教研论文32篇(CSSCI索引10篇),出版教材3部,获奖励与荣誉65项(国家级8项)。团队师生累计发表北大核心、科技核心以及SCI高水平论文6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30余项。

2.完成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无人空基增强系统1项,包括原理样机的试制与飞行试验、交付富宁县公安局进行实战,该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富宁县的边境安全防控提供了有利技术支撑,得到了王予波省长的批示与肯定。

3.完成国家自科学基金7项,在研8项。完成中央军委重点探索项目1项,云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重点攻关项目二期在研。

3)社会服务

1.无人自主系统研究团队服务我省强边固防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偷越境事件频发,边境安全防控压力骤然增加。在省科技厅与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无人自主系统研究团队发挥技术优势,利用四个月时间,攻坚克难,研制无人空基增强系统,交付文山州富宁县公安局,为边境安全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极大地缓解了人防压力。该项目的实施有效推进了富宁县立体化智慧边境防控持续升级,参与的研究生驻守边境一线进行试验联调,大大提升了综合能力,社会效益显著。

2.军民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团队获得省军民融合重点实验室立项。民族院校参与军民融合领域技术研发起步较晚,但是近期取得十分显著的进步和突破,一方面抓住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发展契机,以军民融合之手服务国家、地方社会、经济、安全发展之需,另一方面也是找准行业发展痛点,重点突破,实现地方特色与学术前沿的有机结合,开创了特色促优势的良性发展局面。

4)团队发展

利用外引内育模式,持续引进学科发展亟需的专业型人才的同时,对内加强在岗教师学习培育,将师资梯队建设放在学科建设的首位,以师德师风优良、专业技术过硬、年龄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驱动学科发展。团队建立以来,晋升教授4人,晋升副教授2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引进博士3人,获得高层次人才称号3人。

四、体制机制创新

1)在地方民族院校创新建立了文工交叉的资源整合型研究生培养路径。

通过整合学校教学和科研资源,交叉融合我校电子信息、民族学、社会学的学科优势,形成以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战略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为特色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方向,培育建设电子信息与国家安全研究生教学研究团队。依托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设立无人自主系统研究院,受到云南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分别获得多级多类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创新团队等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平台。打破了学科领域研究屏障和人才培养屏障,形成了具有云南特色的科技人才培养高地。

2)建立了高校与社会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把社会资源优势转化成教学优势的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

通过与校外科研院所、行业和企业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工作,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科技实践中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中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让地方经济社会真正分享到协同实践育人的成果,把地方经济社会支持人才培养变成自觉行动,使科研和社会资源优势转化为实践教学优势。从而建立起优质资源共享、教学与科研生产衔接、学校和地方经济社会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近期在云南省智慧边境等重点攻关工作中技术创新和人才保障协同成绩显著。

3)创建了以军民融合之手服务国家、地方社会、经济、安全发展之需的研究生多维实践培养体系。

通过省委军民融合办建立高原环境无人自主系统重点实验室,承担中央军委重点探索项目、云南省重点领域攻关项目,找准行业发展痛点,重点突破,实现地方特色与学术前沿的有机结合,开创了特色促优势的良性发展局面,并建立了多学科交叉的多维研究生育人实践协同创新模式,建立科研项目创新实践教育途径,为更多学生提供创新实践锻炼机会,从而培养学生适应即将服务的社会环境,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并通过实地实践培养学生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热爱,为云南省地方经济社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五、推广示范作用

1)推广应用

1.近三年来,建立校内外科研、生产、创新实践基地32个,覆盖校内研究生600余人次,与校外7所院校联合培养30余人,行业培训300余人,高校教师培训60余人次。

2.整合校内5个学院相关资源,组建国家安全交叉学科,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型硕士授权点,电子信息专业型硕士授权点,2022年电气信息工程获国家一流专业培育建设。电子信息获云南省工程博士培育建设,预计未来可为云南省培养扎根边疆民族地区的信息类研究生约100人每年。

3.举办全国会议及培训班4次,应邀介绍经验5次,通过云南民族大学澜沧江湄公河学院和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参与跨境科技培训服务使受益边疆民众达两万人,此项科技培训服务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肯定。

2)应用效果

1.无人自主系统研究团队服务我省强边固防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偷越境事件频发,边境安全防控压力骤然增加。在省科技厅与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无人自主系统研究团队发挥技术优势,利用四个月时间,攻坚克难,研制无人空基增强系统,交付文山州富宁县公安局,为边境安全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极大地缓解了人防压力。该项目的实施有效推进了富宁县立体化智慧边境防控持续升级,参与的研究生驻守边境一线进行试验联调,大大提升了综合能力,社会效益显著。

2.军民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团队获得省军民融合重点实验室立项。民族院校参与军民融合领域技术研发起步较晚,但是近期取得十分显著的进步和突破,一方面抓住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发展契机,以军民融合之手服务国家、地方社会、经济、安全发展之需,另一方面也是找准行业发展痛点,重点突破,实现地方特色与学术前沿的有机结合,开创了特色促优势的良性发展局面。

3.与企业联合培养实用型人才,建立互惠互利的长效机制

2021年以来,云南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与华为昆明数字经济学究院签署创新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共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共同培养ICT行业创新型人才。通过开展线下课堂华为ICT 技术认证实训。有130余名硕士研究生成功获得华为数据通信、大数据高级工程师等认证证书。最终输送80余名优秀毕业生入职信息化企业的对标岗位。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