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研究生何智瑞、寸元龙、杨硕垒入选湘潭大学“湘法书院”第三期活动

发布日期:2025-04-19 作者: 来源: 点击:

4月11日-16日,我院研究生何智瑞、寸元龙、杨硕垒经过资格审查、学术成果评审、人工智能与法律交叉研究潜力评估等多轮严格筛选,入选并参加湘潭大学法学部举办的湘法书院第三期活动。本期研修以"人工智能与法律体系重构"为主题,上海交通大学郑戈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桑本谦教授等知名学者担任主讲嘉宾。

图片

本次研修采用"理论奠基+工具实训+学术争鸣"三维培养模式。在基础理论模块,郑戈教授系统阐释AI技术赋能法学研究的三大路径:通过Deepseek-R1等智能工具构建法律知识图谱,运用Ima系统实现类案推送的云端部署,借助通义平台完成法律文本的智能解析。特别指出,法律人亟需掌握算法工具的双向驾驭能力,既要善用豆包的对话式阅读辅助功能提升文献处理效率,更要警惕秘塔写作猫可能产生的统计幻觉。

桑本谦教授则从认知科学视角重构法学研究范式,提出"知识压缩"理论框架。通过现场演示与Deepseek大模型的互动实验,师生共同探讨了"连环杀手罪刑函数曲线构建"、"贝卡利亚阶梯理论的重构"等前沿课题。桑教授强调,法律判断本质是概率运算,AI辅助决策的关键在于把握“安全与效率”的黄金分割点,这正是证据法与侵权法的底层逻辑。

图片

三位参训同学积极与授课老师沟通。何智瑞感慨:"这次学习颠覆了传统研究范式,我深刻体会到法律智能化的三重境界——从'秘塔写作猫'的文献整理,到'Deepseek-R1'的知识图谱构建,最终实现'人在回路'的创造性交互。"寸元龙认为:"桑本谦教授的'知识压缩'理论让我警醒,法律人既要善用AI的统计优势,更要保持'真牙般'的直觉判断力,在智能辅助与专业洞察力间找到平衡点。"杨硕垒提出构想:"未来法律研究必将突破学科壁垒,我们需要建立'问题导向、生态治理、算法验证'的三元方法论,这或许就是郑戈教授所说的'智能法治新范式'。"

经综合考评,何智瑞、寸元龙、杨硕垒圆满完成全部研修课程,获颁结业证书。此次学术交流展现了我院研究生在智能法治领域的探索能力和对法学前沿问题的敏感度。

图片:何智瑞

                    文字:寸元龙

                    编辑:  蔡季润

                    初审(校):司润荣

                    复审(校):滕文标

                    终审(校):婻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