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学专业
(一)概况
云南民族大学法学专业设置于1987年,是云南省最早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之一。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律师学院)是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中央政法委政法干警招录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云南省政法系统“少数民族双语法治人才”培养单位。法学专业为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拥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现有8个二级法学硕士授权点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已形成了法学本科、法学硕士、法学第二学位、法学辅修学位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
法学院(律师学院)现有教职工3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人,博士(含在读)16人。外聘教师20余人。形成了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实务专家构成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团队。学院在少数民族权利保护、区域经济法治、地方环境资源保护、东南亚法律研究、社区矫正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已形成特色和优势。法学专业教师近年来承担国家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15项,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法学院现有在校生1100人,其中在校本科生832人,硕士研究生268人。法学院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名列前茅,就业单位多为各级法院、检察院、知名律师事务所、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法务部门。2021年我院法学专业学生在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通过率为72.53%。
(二)专业特色和优势
1.全面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首创与政法部门合作的少数民族双语法治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关注与充分肯定;与知名律师事务所合作成立律师学院,继续推进和深化引入社会力量办学的“行业合作、联合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民族自治地区共建示范性法学实践教学基地30余个。
2.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开展“法学+南亚东南亚非通用语”双学位教学,培养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涉外法治人才。
3.坚持以生为本。建有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贫困学生援助基金等在内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同时为学生考研、就业、创业、法考等方面提供积极指导和帮助,助力学生顺利成长成才。
二、社区矫正专业
(一)概况
云南民族大学社区矫正专业设置于2021年,目前全国设置社区矫正本科专业的高校仅有五所,云南民族大学是全国首家设置该专业的非政法类综合性大学。
社区矫正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法律、教育、管理、心理、社会工作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系统掌握社区矫正相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德法兼修、文武兼备,具备较高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素养和较强矫正教育业务能力,在国家司法行政系统尤其是社区矫正、监狱、基层司法行政、公安等实务部门和其他执法工作领域等从事社区矫正执法管理、教育矫治帮扶活动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社区矫正专业设在我校的法学院(律师学院)。法学院(律师学院)是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中央政法委政法干警招录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云南省政法系统“少数民族双语法治人才”培养单位。法学院(律师学院)现有教职工3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人,博士(含在读)16人。外聘教师20余人。形成了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实务专家构成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团队。学院在少数民族权利保护、区域经济法治、地方环境资源保护、东南亚法律研究、社区矫正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已形成特色和优势。
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律师学院)近年来获得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立项,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前茅,就业单位多为各级法院、检察院、知名律师事务所、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法务部门。2021年我院学生在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通过率为72.53%,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
(二)专业特色和优势
1.构建“法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以法学作为主干学科,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矫正学打造系列高质量跨学科必修和选修课,形成有特色的精品课程。
2.强调实践环节。本专业实行校内导师和实务导师指导制。由校内导师负责每学期的学业辅导、文献阅读引导和实习指导,聘请国家政法机关等从事法律实务的资深人员担任校外导师,承担专题课程讲授和实践课程指导,安排学生参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3.坚持以生为本。建有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贫困学生援助基金等在内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同时为学生考研、就业、创业、法考等方面提供积极指导和帮助,助力学生顺利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