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风建设丨【国家奖学金】王浩:负笈破茧中原月,栽竹成林云岭风

发布日期:2025-04-24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3-2024学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者



姓名:王浩                            

出生年月:1998年3月

民族:汉族  

专业:2022级法律(法学)专业

政治面貌:中共预备党员


图片

个人荣誉:

2024年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24年获云南民族大学三好学生

2024年获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优秀工作者

2023年获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优秀共青团员


人生格言:松柏凌霄接千仞,星火淬锋照黎明


获奖感言:

青衿踽行,滇云三载承风露。荣膺国奖,此非终章,而是星火续夜的碑界。

“镕金九转方成器,沉璧千雕始见辉。”自中原负笈西南,幸蒙恩师怯帅卫教授金石为针的雕琢,卷帙朱批凿破混沌。敬谢民大广纳百川,以红土为席育我长林丰草,同谢法学院诸师春霖润物,铸我筋骨。

“蓼莪长诵,寸心难酬。”祖母以烛影桑榆之躯育我锦时,雏燕展翅惟祈椿寿。

道阻且长,我当执火破晦,向群山最嶙峋处—“既见万岭,更履千刃!”


图片


王浩:负笈破茧中原月,栽竹成林云岭风


“淬火砺志岁月稠,青山踏遍见云开。”人生如同长卷行旅,时而伏蛰于洛水之畔,时而逐浪于滇池之滨。若说幼时困顿是命运提笔涂抹的底色,那么二十余年执着跋涉便是我以骨血为墨写就的回声。

“初窥书山长径,星霜几度换衣。”十三朝烟雨浸润的洛阳老城,祖母踞门相望、日落西斜的斑驳身影,勾勒了我人生画卷中的首抹红光,父母不曾泼毫的双手,挥不尽我求学至今的重笔墨章。生命最初的刻度是这般的:祖母熨烫的红领巾角、父母在成绩单上的春蚓秋蛇,还有姐姐总为我新书包裹的牛皮纸张——每一份的付出如龙门石窟的凿痕,将谦卑和坚韧楔入了我人生的开篇之章。当十二载光阴浓缩成大学录取通知书上的亲启纹样,我才明白这份通关文牒究竟盖了多少人的私章,还有那龙门山入晚掠过汝河的风,承载着的殷殷期望。

二零一六年,高铁拖走邙山最后一缕薄雾时,我衣襟沉淀着洛河潮气,袖口却已沾满金水河的浮光,郑州龙湖的秋天,图书馆落地窗收纳了无数个我对着《西窗法雨》犯困的午后。母亲总在电话里讲,要给我寄点家乡的味道,对老师多点礼貌,与同学好好相处......,现在想来,舍友未曾尝得洛阳“风貌”,原是我无数次替他们“回绝”掉了......。

“千重云岭我见,长缨终系昆仑。”考研二载炼狱,亦是人生最酣畅的破茧,当同龄人西装革履步入写字楼时,我在白墙昼夜之下苦读,我坚信梅花苦寒,宝剑磨锋,直到云南民大录取的硕果伴随着四月牡丹一同绽放,我终于懂得"匹夫之志不可夺"的重量。

三年前初至“春城”,恰是鸥影初染滇池深秋,西山龙门的晚霞正如熔金倾泻,边陲大地这抹绀青封面,是我终生难忘的云岭色光。

民大校园的蓝花楹年复一年开落,我幸得在怯帅卫教授门下请教求学,是教诲、是解惑,是深邃又严谨的学术智慧和品格雕琢了我,亦是民大、是法学院的各位师长培养了我。我自中原跨越千里远赴西南,成长于斯,离不开高堂的殷殷期望、离不开民大海纳百川的器量、离不开诸师春风化雨般的栽培、离不开同学和朋友们的陪伴关怀。

负笈书山二十余载,肩头映着亲人披星戴月的叮咛,血脉间奔涌着诸师栽植的巍峨气象。是中原故土一豆暖灯赴春城明月,是民大师长惊雷化雨的春风伏脉千里,是同窗袍泽以案头薪火相互映照的无言情义......山河不足重,这份恩情,我将永远铭记于心。

“苍松劲竹不畏雪,潺潺流水终破山。”二十余载跋涉,从伊洛河畔到云贵高原,终于将一纸国家奖学金的证书化作光阴的碑石悬于心壁,但那碑文绝非“科场”终章,而是磷火未熄的投名状。轻抚证书上渊墨纹路,突然听见十二岁的自己在汝河之畔默诵课文的回声,与多年“科场”留痕的笔迹重重交叠。

道阻虽长,我行必至!竟时尚远,我来见山!且看昨日伏案时滴落的墨,明天便会在黎明的草叶上折射灿烂星图,待到七月的风翻过最后一页批注,自会在某个清晨,漫成淹没所有迟疑的讯音。



图文提供:王浩

                    编辑:吴昊、杨思思、赵钿

                    初审(校):司润荣

                    复审(校):滕文标

                    终审(校):婻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