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云南民族大学2023级法学专业的学生,很荣幸能够通过校际合作项目走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社科大”)学习,这是我学生生涯中一次重要的转折点。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感受到两校教育理念的互补性,更让我在学术能力、实践思维与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实现了多维成长。以下我将从学术浸润、思政教育、劳动实践三个方面总结这段经历的真实感悟。
一、学术浸润:感受“社科大特色”的法学教育
在这里,本科生只有数百人,研究生达上千人,本科生采用小班制教学,法学院一个年级的人数和我校法学院一个班的人数相近。部分课程由多位老师“接力”进行讲授,根据教师各自所长负责一定的教学内容,让我充分感受到了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
社科大的课程注重理论深度与学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在《法理学进阶》中,教授不仅梳理了法学的基本原理,还结合中国法治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展开研讨。课堂讨论中,学生需提前阅读大量文献,对法理学经典理论进行深入学习,掌握现代法理学的核心理念并根据问题撰写提纲、做PPT展示。这种“问题导向”的学习模式和大量的阅读让我意识到法学研究需扎根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解法律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其他领域的关系,结合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知识,深入探讨法治与社会变革、个体与国家、权利与义务等复杂问题,形成更加全面的法律观。
课堂氛围亦令我印象深刻。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常点名回答问题,交流彼此的想法;教师还结合实际案例探讨,鼓励学生质疑既有理论。如在《证据法》《民事案例研习》课程中,针对“证据是否一定要提交原件,不是原件的证据能否进入法庭”等问题,师生围绕具体案件对法院判决展开激烈辩论。这种开放式的学术对话,让我逐渐摆脱“标准答案思维”,学会用批判性视角审视法律问题。
关于社科大的法学讲座,主讲人阵容汇聚国内外顶尖学者与实践精英,体系既涵盖前沿技术对法律的重构,又深入传统领域,同时关注国际法治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作为法学生,参与这些讲座不仅是知识积累,更是思维范式的革新——需在跨学科融合中保持专业深度,在国际视野下扎根本土问题,并以实践为导向推动理论创新。
二、思政教育:行走的思政课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的组织下,我校本科交换生前往民族文化宫开展研学活动,切身领悟了民族交融和团结的过程。
民族文化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分为“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三个单元,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展示中华文明孕育和发展的过程,生动再现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壮大的脉络,为观众铺展开一幅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长卷。
这一堂终生难忘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思政课,不仅使我更加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让我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劳动实践:赴中国农业大学教学试验场
社科大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也注重学生的耕读教育。在中国农业大学涿州农业教育基地弯腰将花生苗栽入温热的土壤时,掌心传来的湿润触感让我突然理解了“扎根”的含义。从覆膜、挖坑到定苗,看似简单的种植步骤却需要精准把控株距与深度;跳上橙色拖拉机的驾驶座,在教练指导下启动引擎,履带碾过田垄的颠簸,传统农耕与智能农业在此刻重叠成奇妙的和弦;转入渔业基地,触摸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过滤装置,指尖冰凉的金属管道与池中跃动的生命,构成了现代农业的完整叙事。
离开发动机余温未散的农机库时,裤脚沾着的泥点与掌心残留的鱼池水汽,交织成大地赠予的立体笔记。两天半的劳动教育实践教会我敬畏土地、尊重创造,更让我懂得,每一份收获背后,都是对初心的坚守与对未知的探索。
这段交换生的学习经历,是挑战自我和拓宽视野的宝贵契机。它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还让我在学术、实践、生活等多个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成长。我衷心感谢云南民族大学为我提供的这次交换学习机会,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师生的热情、友好和包容,感谢所有帮助和陪伴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们。
图文:王祎
编辑:罗玉、黄朝苏、陆优
初审(校):司润荣
复审(校):黄红婷月
终审(校):婻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