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至7月18日,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石榴红·青春映边疆”师生实践团赴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开展实践活动。本次实践以访谈和普法宣传为手段,聚焦基层党组织在法治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机制,旨在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现代化提供实践参考。
在布朗山乡,师生们通过三场针对性访谈,分别从党建、民族工作、边防平安法治三个维度切入开展调研,结合灵活提问与案例收集,深入了解当地治理体系的运行现状。尤其是在边防平安法治工作访谈中,通过具体案例详细了解工作成效,如成功化解跨境矛盾纠纷、打击边境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以及这些案例中所体现的工作方法与协同机制。同时,团队重点询问了当前边防工作面临的难点,工作人员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边境线长、跨境人员流动管理难度大、部分群众法治意识薄弱等问题,并举例说明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开展巡逻工作的挑战。除此之外,实践团成员通过与当地司法所工作人员的交流,收集到了近几年该地具有特色的法律纠纷案件,主要涉及合同纠纷、跨国婚姻家庭纠纷、物权纠纷,以及与当地产业相关的涉茶纠纷。涉茶纠纷因涉及茶叶种植收购合同、商标侵权等问题,在当地民事纠纷中占比相对较高,反映了当地特色产业与法律需求的密切关联。
为提升当地群众的法律意识,解决实际法律困惑,调研团队开展了入乡普法宣传活动,通过多形式、针对性的内容输出,实现了法治知识的有效传递。本次调研共制作普法手册500份,PPT宣讲覆盖2个村寨、180余名群众,现场解答法律咨23条。活动中工作人员逐页讲解普法手册,对手册中列举的典型案例进行现场答疑。在互动环节,团队积极收集群众提出的法律咨询问题,内容涵盖土地流转、劳务工资拖欠、家庭财产分割、未成年人安全教育等多个方面,提升了群众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知晓度,更精准掌握了当地群众的法律需求痛点,为后续开展常态化普法工作明确了方向。
通过与村寨居民、村干部的交流,团队了解到当地的文化传承方式。在传统纠纷调解方面,工作人员介绍了村寨中存在的“长老调解”“家族议事”等非官方调解方式,这些方式依托当地的人际关系网络和文化习俗,在处理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展现出文化习俗对法治观念的影响:一方面,部分传统习俗中蕴含的“和为贵”、“诚实守信”等理念与现代法治精神相契合,为法治宣传提供了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也存在少数习俗与现行法律规定不一致的情况,需要通过引导实现传统与法治的协调。
此次社会调研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思政课”搬到了具体的实践探索之中。这些来自基层一线的实践经验,既展现了当地在化解矛盾、服务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创新智慧,也折射出民族文化、地域特征与法治建设相互赋能的独特逻辑。
图文:王舒宁 刘艳玲 林志欣
编辑:何雯雯
初审(校):柳宇春
复审(校):滕文标
终审(校):婻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