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师生至昆明市禄劝苗族彝族自治县中屏镇德茂井村开展普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送语入农家、送法到院坝,用行动践青春担当。
1 .彝乡推普:打通德茂井村沟通“快车道”
在禄劝县德茂井村的“三下乡”实践中,师生团队通过走访和问卷,发现了村里的语言难题:孩子们在学校会说普通话,可一回家就习惯用彝语交流;不少老人更是因为普通话不好,日常沟通常遇阻碍。为帮村民解决这个问题,师生们专门开了“普通话小课堂”。没有复杂的课本,而是准备了彩色识字卡、简易诗歌册子这些实用工具,和村民一对一教学。遇到学得慢的村民,志愿者会反复领读,直到大家记熟。
考虑到学语言要多用,团队还设计了情景对话练习。不管是集市买东西、出门问路,还是去医院看病,都是村民常遇到的场景。大家围坐在一起模拟对话,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慢慢掌握了实用的普通话表达。
现在的小课堂成了村里的“热闹地”,村民们学习热情特别高。孩子们也主动当起“小老师”,教家里长辈说普通话。师生们用简单的方式,帮彝乡打通了沟通屏障,让交流更顺畅。
2.彝寨普法行:让法律知识“听得懂、用得上”
师生们在村子里进行了一些村民日常涉及到的法律问题的采访如:“遇到电诈怎么办?”,“在银行转账取钱时应该怎么做?”发现村民的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都比较强,同时还了解到为了做好基层监督和治理的“最后一米”,2022年,德茂井村成立了由19名彝家妇女组成的“阿妈议事会”。阿妈议事会定期开展议事活动,内容涵盖民意收集、环境卫生监督、家风建设、矛盾纠纷调解、产业发展等方方面面,是乡村基层治理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彝绣工坊,师生们被精美的彝绣作品深深吸引。禄劝县高度重视彝绣产业发展,县里成立禄劝彝绣协会,吸纳会员52人(含非遗传承人7名)、彝族刺绣企业20家。还打造了以彝族刺绣文化为主题的罗婺彝绣街,吸纳27家企业入驻。师生们采访到了彝绣非遗传承人之一的陈国稳婆婆,在与婆婆的交流中师生们发现婆婆对彝绣的专利权问题以及买卖合作问题都有清晰的法律认知,但是婆婆也说:“我做的图案别人要抄我也就分享,只有更广的发扬出去了被人知道的才叫非遗文化”。正是传承人们都有像婆婆这种无私的心态,才使得禄劝彝族刺绣传承一千余年,成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3.绘就产业、治理、文化共兴的振兴图景
群山环抱的德茂井村,曾经是贫困的象征,如今却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过去的德茂井村雨天道路泥泞难行,通过脱贫攻坚,村里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中屏镇抓住昆明市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的机遇,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思路,走出一条“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同时禄劝县还根据各地特点发展产业:在气候宜人的坝区种植花卉,在高寒山区养殖黑山羊、乌骨鸡,在干热河谷地带种植西柚等热带水果,在山林坡地种植板栗、核桃等经济果林。田野里曾经无人问津的万寿菊,如今也变成了药材,变成了德茂井村脱贫致富的靓丽花路。
文字:放永香 陈佳楠
图片:寸世泽
编辑:吴昊
初审(校):柳宇春
复审(校):滕文标
终审(校):婻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