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涉外法航丨“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培育”系列报道之一:深入磨憨开展跨境法律服务数字化转型调研 赋能边疆治理现代化​

发布日期:2025-08-30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深化涉外法治拔尖人才培养、提升学生法律实践应用能力,聚焦涉外法治人才核心素养与边疆治理现代化需求的深度融合,2025年7月22日至25日,由安琪老师带领2024级涉外法治拔尖班李岱遥、黎美玲、张国彩、朱东灿、沐思盈五位同学,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培育项目为载体,赴云南磨憨开展“边疆治理现代化视域下跨境民生法律服务的数字化转型研究——以云南磨憨高频场景为例”实地调研。本次调研以实践调研为抓手,通过实地走访、问卷发放、深度访谈等多元方式,既强化学生对跨境法律服务实务的认知与应用能力,也全面考察磨憨跨境法律服务实践现状,为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实践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7月22日下午,调研团队抵达磨憨镇后即刻投入工作。在磨憨—磨丁公路口岸,团队通过问卷与个体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向往来商户、居民深入了解货运通关流程、跨境贸易便利化程度等实际情况,初步掌握口岸一线法律服务需求。随后,团队前往磨憨边民互市场,与磨憨开发投资公司负责人围绕边民互市贸易发展历程、实践模式及数字化应用现状展开专题访谈,为后续研究积累第一手实践素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7月23日,调研进入政策与实务深度对接阶段。在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管委会,团队就边民互市贸易相关法律依据、地方性法规实施成效及未来数字化立法规划等内容与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系统梳理了《关于服务保障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暨磨憨人民法庭发展规划的工作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的实施要点。在云南弘石(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律师事务所,团队详细调研了边民互市合同纠纷、跨境消费维权等典型案例,分析了涉外法律服务在语言适配、法律适用等方面的特殊性及数字化转型需求。当日下午,团队再次深入边民互市场交易大厅,通过跟踪交易全流程、访谈合作社负责人等方式,精准识别交易环节中的法律风险点与数字化服务缺口。


图片
图片


7月24日,调研聚焦口岸监管与司法实践两大核心领域。在磨憨口岸,团队针对跨境劳务资质审核、跨境婚姻登记等高频民生事项的监管模式展开调研,重点了解数字化监管系统的应用现状与优化空间。在官渡区人民法院磨憨人民法庭,团队全面考察了这个2022年10月设立的“国门法庭”在涉边民互市纠纷、涉外商事争端等案件的审理情况,深入研究了其创新实践机制,并就涉外纠纷多元调解机制的数字化升级路径与法庭工作人员进行专题研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此次调研行程紧凑、内容扎实,累计发放问卷200余份,完成深度访谈30余人次,收集数万字一手资料。调研结束后,团队围绕边民互市制度完善、落地加工模式创新、海关负面清单动态调整等关键问题开展集中研讨,初步形成了关于跨境民生法律服务数字化转型的多项建设性意见。

本次调研立足国家边疆治理现代化战略需求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目标,将学术研究、实践探索与人才能力提升紧密结合,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田野调查能力和问题研判水平,更为服务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贡献了高校智慧。下一步,团队将继续深化调研成果,着力破解跨境法律服务数字化转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以优质学术成果与实践经验助力新时代边疆法治建设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文字:安琪

                    图片:李岱瑶 朱东灿

                    编辑:吴昊

                    初审(校):柳宇春

                    复审(校):滕文标

                    终审(校):婻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