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法航专栏丨实践铸就卓越,涉外法治新力:“涉外法治人才拔尖班”实习系列报道一
发布日期:2025-03-07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培养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我院组织2024级“涉外法治人才拔尖班”五名学生寒假期间赴澜湄律师事务所实习。
澜湄律师事务所作为聚焦澜湄区域涉外法律服务领域的专业机构,为学生提供了接触跨境投资、国际贸易、国际商事仲裁等涉外法律事务的实践机会。涉外法航专栏将陆续发布五名学生的实习心得体会,旨在分享学生们的成长与收获,展示我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成果,同时为其他同学提供实践参考,激发更多有志之士投身涉外法治事业。未来,我院将继续加强与涉外法律机构合作,拓展实践教学渠道,助力学生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素养的涉外法治人才,为国家涉外法治事业贡献力量。

作为一名大一法学新生,我无比幸运抓住了学校提供的宝贵机会,在假期走进了澜湄律师事务所,开启了为期30天的实习之旅。这短短30天的经历,宛如一扇窗,让我在大一上学期就得以窥见真实法律职业充满生命力的模样。我从最初面对实务操作时的茫然无措,到后来深刻领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内涵,这段经历不仅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法律行业的温度,更促使我在法律科技飞速发展的浪潮中,认真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一、思维蜕变:从“法条搬运工”到“法律工匠”的进阶之路还记得在资深律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撰写了人生中的第一份起诉状。那一刻,我才深深意识到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当我着手整理证据清单时,发现它需要根据庭审策略精心编排顺序;而在撰写诉讼请求时,不仅要准确涵盖法律要件,还得充分兼顾当事人的情感诉求。这让我明白,法律文书绝不是法条的简单罗列,而是一门融合了法律思维、社会经验以及沟通艺术的创造性工作。在旁听庭审的过程中,我目睹了律师如何通过精准的发问,巧妙地扭转局势。那一刻,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真正的法律人,既要像工匠那样,精心打磨每一个细节,又要像棋手一样,在全局上做到运筹帷幄。在参与制作法治宣传海报时,设计师同事耐心地教我如何运用视觉语言来传递法律理念;在律所的产品设计讨论会上,市场团队的分享让我学会了将法律服务拆解成一个个可感知的用户体验;而在沙龙活动中承担摄影工作的经历,则让我懂得了如何用镜头去捕捉法律人的专业精神。这些看似“非典型”的实务经历,却意外地为我构建起了对法律职业的立体认知。原来,现代律师不仅仅要精通法律知识,更需要像一个多边形战士般具备产品思维、传播意识以及跨界协作的能力。

在律所李主任主持的“法律科技研讨会”上,智能合同审查系统现场演示的高效,与资深律师“法律服务的温度与人情味无法被算法替代”的观点形成强烈反差。这使我意识到,人工智能浪潮下,被替代的不是律师职业本身,而是不懂运用AI工具的从业者。实习期间接触的类案检索平台、电子证据存证系统等,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未来法律市场,属于既深谙传统法理精髓,又能熟练驾驭科技工具的新型法律人。对于我们这些渴望踏入法律行业的大一新人而言,准入门槛正悄然提高,面临的挑战更为紧迫。我们不仅要与AI发展竞速,夯实法学基础,掌握AI运用技巧,更要构建独立完备的思维体系,避免被AI逻辑左右,挖掘自身差异化优势,在竞争激烈的法律行业站稳脚跟。作为“数字原住民”的我们,或许正站在连接两个时代的关键节点上,机遇与挑战并存。1.专业敬畏感:在整理案卷时,我看到了律师手写的整整108页阅卷笔记。那一刻,我深切地明白了,法律职业的尊严,源自于对每一个细节的极致追求。2.持续学习力:我见证了团队为了处理一起意外工伤赔偿认定案件,连续三天埋头研读医学文献。这一经历彻底打破了我以往“法律人只需懂法律”的认知局限。3.价值认同感:在跟随律所小伙伴们参与公益法律服务时,我看到了受助者眼中闪烁的希望之光。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法律是善良与公正的艺术”这句话的深刻内涵。这段实习经历,就像一颗播撒在我职业道路上的种子,让我在具体的实务操作中,真切感受到了法学的生命力,也让我在科技与人文的交织中,看到了法律行业未来的美好图景。作为即将踏入法律殿堂的新一代,我愿以这次实习为新的起点,既要深深扎根于法学传统的深厚土壤,又要时刻保持对技术变革的敏锐洞察力,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锤炼出自己不可替代的专业价值。因为我深知,真正的法律人,永远都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图文:李爽
编辑: 蔡季润
初审(校):司润荣
复审(校):滕文标
终审(校):婻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