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1日下午六点,我院开展了“外国人犯罪的刑事诉讼困境与对策”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由安琪老师主持,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彭海青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吕泽华教授、泰和泰(昆明)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刑事业务部主任苏琴应邀主讲。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
讲座伊始,安琪老师对彭海青教授、吕泽华教授、苏琴主任进行了介绍,与会师生对彭海青教授、吕泽华教授、苏琴主任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感谢与热烈的欢迎。
随后,彭海青教授对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实施犯罪行为的现状、中国应对外国人犯罪的相关刑事诉讼规范与实践、中国办理外国人犯罪案件的刑事诉讼程序困境、未来外国人犯罪案件的中国刑事诉讼法律发展方向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吕泽华教授就如何提供有效的法律援助、聘请中国律师以及诉讼中需要解决的困难进行了讲解。在域外取证方面,他强调了在言词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真实性当中,应当更加关注真实性,合理、合情符合逻辑。苏琴主任结合自身丰富的办案经验,就当事人国籍认定的改变是否影响前期诉讼程序的合法性问题、同一案件中不同当事人不同事实不同罪名的管辖权问题、取证程序合法性问题以及可能涉及到的实体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互动环节中,与会同学积极提问,老师们也给予了专业详尽的解答。彭海青教授对翻译权的深入阐述令人深受启发,她建议同学们结合民大的独特优势,走“小语种+专业”的特色发展道路。吕泽华教授的发言则启发了在座师生对法律援助问题的新思考,特别是为如何解决域外取证中法律规范主体的差异、设置差异化审查标准提供了清晰的解题思路。苏琴律师通过沉浸式分享办案过程,生动诠释了从“law in book”到“law in action”的实践转化。三位专家分别从各自专长领域,系统探讨了程序与证据方面的核心问题。
讲座尾声,安琪老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发言。本次讲座有效拓宽了我院师生对外国人犯罪所涉刑事诉讼程序难点与应对策略的认识视野,启发了同学们对涉外刑事法律实务问题的思考,增强了专业学习兴趣,对我院相关课程的学习与研究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图文:王毅婷、阮珂、方自林
编辑:李爽
初审(校):柳宇春
复审(校):滕文标
终审(校):婻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