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下午,为推进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法律专业人才,我院开展“南亚东南亚商事法律环境及知识产权保护”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由学院杨晓静老师主持,瀛启海邦(老挝)律师事务所负责人潘俊宇主任主讲,法学院民商法学研究生代表参加,共同聆听这场兼具实践深度与理论价值的涉外法律分享。
讲座伊始,潘俊宇主任围绕“老挝商事大环境”展开分享。他结合自身多年老挝法律实务经验,从政策支持、产业布局与合作机遇三个维度,清晰勾勒出老挝当前的商事发展图景。潘律师指出,近年来老挝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了针对外资的税收减免、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尤其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加工、新能源等领域,为中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同时,他也客观分析了老挝商事环境中存在的法律体系待完善、语言沟通壁垒等挑战,提醒在场师生,进入老挝市场需提前做好法律调研与风险预判,这为未来可能从事涉外法律工作的同学们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涉外案例分享环节,潘主任结合执业经历,精选“颠覆认知”“暖心”“土地别墅交易” 三类代表性老挝涉外法律实务案例,以 “案例还原 + 法律分析” 方式,让在场师生明白,应对复杂涉外法律工作,既需扎实法律功底,也需熟悉当地法律体系、掌握跨境争议解决技能。潘主任特别强调,涉外知识产权保护中,商标是企业品牌核心标识,关乎跨国经营风险应对与市场权益维护,其保护并非“一次性注册”,而是从布局、注册到维权的长期过程,核心在于 “主动布局” 与 “高效维权” 结合,各环节需结合目标国规则与自身需求规划。他建议中资企业进入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时,优先完成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当地注册并建立商标监测机制;若遇侵权,需快速联动专业涉外法律团队,精准运用当地法律与国际公约高效维权。
在交流互动环节,现场师生热情高涨,围绕老挝涉外法律实务中的热点问题积极提问。有同学提问“在老挝开展法律业务时,如何处理中老两国法律规定冲突的情况”,潘主任结合案例解释道,需优先依据双边条约与国际惯例,同时灵活运用法律解释方法,实现“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有效衔接。还有同学关注“法学研究生如何提前为从事老挝相关涉外法律工作做准备”,潘主任建议从外语学习、案例研究、实习实践三个方面入手,多积累实务经验。整场互动环节氛围热烈,潘主任的耐心解答让同学们对涉外法律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此次讲座的举办,不仅让法学院师生对老挝涉外法律实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大家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指引,进一步推动了学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图文:李逍 陶进鑫
编辑:蒋佳利 范雪纯 沙枳虹
初审(校):柳宇春
复审(校):滕文标
终审(校):婻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