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文学经典研究”
建设推进会顺利召开
2022年11月11日,2022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文学经典研究”建设推进会在云南民族大学国际交流中心拉开帷幕。
本次会议由云南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带头人龙珊教授主持。云南民族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张庆松教授,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韦名应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马绍玺教授,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徐俊六博士,《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博士生导师黄龙光教授,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导师吴兴帜教授莅临指导,创新团队全体成员出席会议。
会议第一阶段,龙珊教授介绍了参加本次推进会的专家学者,汇报了创新团队现有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研究目标及预期成果,并请张庆松教授、韦名应教授、吴兴帜教授作指导性发言。
云南民族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张庆松教授首先对创新团队的立项表示祝贺。同时援引马克思、恩格斯和马克思·韦伯对“共同体”概念的相关概述,并发表了自己对此概念的看法。张庆松教授认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应该重点关注各民族文化的交集,着重挖掘和阐发各民族共有文化符号、图腾信仰和神话母题等。
张庆松教授 龙珊教授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副院长韦名应教授对创新团队获得立项表示祝贺和肯定。韦教授表示龙珊教授领衔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文学经典研究”创新团队是学院历史上第一支立项团队,建议抓紧时间推进项目建设,细化任务,多出成果,前紧后松如期完成验收工作。期待创新团队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社会服务方面均能取得成效。
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导师吴兴帜教授认为创新团队是文科专业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依托平台。吴教授从个人申报立项、主持推进和成果验收等步骤,详细交流了经验,建议团队注重凝练方向,形成创新团队的特色。在团队建设中助力学科专业、精品课程、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四个方面的发展,形成一支成熟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科研人员队伍,进一步更好地培养人才。
韦名应教授 吴兴帜教授
与会的创新团队成员都作了汇报性交流发言。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昂自明教授、阿错教授、赵秀兰副教授、王淑英副教授、黄永臻副教授、李潇云副教授、董继梅副教授、杨茜副教授、茶志高副教授、习建勋博士、杨芳园老师、胡石玉老师;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李濛濛博士、云南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昂晋博士分别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作了简要介绍。大家纷纷表示,要围绕创新团队项目思考新的学术增长点,形成一点多面的研究方向,力争在团队合作中实现自身学术能力的提升和突破。
昂自明教授 阿错教授
王淑英副教授 赵秀兰副教授
黄永臻副教授 李潇云副教授
董继梅副教授 民族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杨茜副教授
茶志高副教授 习建勋博士
昂晋博士 李濛濛博士
杨芳园老师 胡石玉老师
会议第二阶段,由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马绍玺教授、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徐俊六副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副主编黄龙光教授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进行了专题报告。
马绍玺教授的报告首先从民族文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谈起,认为应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学史传统梳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少数民族古籍出版、少数民族文学档案、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经典选本等的研究,重视立足于少数民族文学自身的传统、立足于云南文化空间和场域,思考如何保留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少数民族文学经典的研究如何引领文学创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徐俊六博士认为龙珊教授领衔的创新团队基础好、成员结构合理、前期成果丰富、培养出了高层次人才,对团队获得立项表示祝贺。接着从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发展角度,从少数民族文学话语建构、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史梳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范式等方面深入分析,建议重视从经典研究来推动少数民族学科的建设,进一步思考如何运用交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挖掘补充“共同体”更丰富多元的内涵。
马绍玺教授 徐俊六博士
黄龙光教授从两个方面做了交流:一是对各类期刊的用稿、审稿机制做了介绍,同时分享了自己的审稿经验,认为高质量的学术文章应该是高度凝练、能吸引学术关注和社会关注的研究成果。二是学术研究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学经典的研究应该着力于跨学科文本的研究,重点关注多文本、超文本的领域,注重多维度探赜索隐,在交叉学科领域有更多的学术发现和学术创新。
黄龙光教授
本次创新团队建设推进会与会专家同创新团队成员坦诚分享交流,气氛热烈,相互激发,各有收获,为团队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打好了坚实基础。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