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上午,著名语言学家、云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朱晓农先生应邀到民族文化学院作了题为“我是谁?——类型学框架中的个体身份识别”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院长韦名应教授主持,赵金灿副院长,云南大学侬常生、李芳博士等近百名师生参与交流。
朱晓农教授用演化类型学来诠释音法学的相关问题,指出音法类型学可以解答“语音是什么?”,演化类型学既可以溯源“他从哪里来?”,也可以预测“他往哪里去?”。
朱晓农教授首先介绍了广义音法学的分支领域,指出演化类型学打通了历时和共时的研究,具有泛时性。其次,着重讲解了“类型学的第一项功能:个体辨认”,强调“同一性”在个体辨认中的作用,通过法语、英语、泰语、宁波话、镇海话、上海话、长沙话、北京话等例子说明音位不能跨语言研究,但音法类型学可以克服这些局限性。最后,朱晓农教授指出近三十年已经有很多声学数据,但是缺乏一个类型学的逻辑分类系统,而一个完备的逻辑分类系统标志着类型学的成型,也标志着科学学科的成熟。
朱晓农教授将音法类型学理论和具体研究案例相结合,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将深奥的音法学问题讲得浅显易懂,形象生动,赢得现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最后,韦名应院长作了简要的总结,认为朱晓农教授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推陈出新,在多个领域均有突破性贡献的语言学家”。随后,现场师生就“命名和概念定型的关系”、“哈尼语松紧元音和浊音清化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向朱晓农教授请教,朱教授对此作了细致解答,并分享了在学习研究方面的经验和方法,为大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本次讲座生动精彩,别开生面,不仅让现场的师生获取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受到了熏陶,也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和研究语言的兴趣。大家纷纷表示,在以后的学习研究过程中,要尝试将普遍的类型学理论与民族语言个案相结合,相信会取得新成果、新进展。
文/杨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