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药资源化学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民族大学)是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教育部于2006年10月批准筹建的首批委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之一。实验室于2009年12月通过国家民委和教育部专家组的共建评价验收,正式挂牌运行。2016年11月,实验室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生命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评估,获得良好等次,实验室建设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实验室主要以民族医药文化资源的挖掘、收集、整理和保护,民族药资源的药效物质、结构修饰与改造及药理作用为研究内容,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新技术、新产品,努力实现民族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我国民族地区,尤其是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主要研究方向:民族药资源信息调研及研究;民族药成分分离分析及质量控制研究;药物分子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民族药功能筛选与药理学研究
重点实验室现有专职教学科研及管理人员46人,其中云南省高端人才1人,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省技术创新人才1人,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后备人才3人,云南省青年拔尖人才5人。教授16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38人。实验室已形成一支高素质、高学历、年轻化、结构层次合理的学术队伍。
实验室拥有“药学”及“化学生物学”硕士点,目前每年培养“化学生物学”、“有机化学”等专业的硕士生40余名,在读博士后、博士生(合作培养)和硕士生200余名。实验室同时为500余名在读的“药物分析”、“制药工程”及“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开展创新科研实践提供平台和保障。
近三年批准立项的各类科研项目共计30余项,经费总计超过13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省部级项目6项;发表研究论文140余篇,SCI收录69篇,其中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Green Chemistry》《Organic Letters》、《Chemical Communication》、《Chemitry-A European Journal》、《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Tetrahedron》、《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等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获授权45余项;出版学术专著6部;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2项,地市级奖1项。
重点实验室现有实验室使用面积为4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资产总值2000余万元,包括核磁共振波谱仪、液—质谱联用仪、气—质谱联用仪、离子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发射光谱仪、PCR仪、凝胶图象分析仪等大中型仪器设备40余(件)套。
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培养机制。目前,已举办“民族药资源化学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和“西南民族医药论坛”等全国性学术会议4次,选派实验室人员到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访问进修及联合研究30余人次,接待学术交流人员近100余人次,对校内外提供开放课题基金50余项;与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医药单位及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研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