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发布日期:2025-04-06    浏览次数: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与南亚东南亚学院始建于1982年组建的外语系。19971月,学校将外语系改组为英语语言文学系、东南亚语言文学系和大学外语教学研究部。20027月,学校将英语语言文学系、东南亚语言文学系和大学外语教学研究部重组为外国语学院。20034月,学校将泰语、缅甸语和越南语三个专业从外国语学院分离出来,成立了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2024年12月,学校重组外国语学院和南亚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成立了外国语与南亚东南亚学院。

◆学院定位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和科技发展前沿,以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为宗旨,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依托外语学科优势及人才队伍优势,开展外国语言文学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及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国别研究,发挥智库作用和语言服务功能,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承担公共外语教学职能,开展公共外语教学,助力学校非外语专业学生外语能力提升

◆机构设置

学院领导:院党委书记、院长、副书记、纪委书记、副院长

议事机构:院党政联席会、院党委会、院务会、学术委员会、院分学位委员会

党群机构:党政办公室、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院团委、学生工作办公室、院工会

行政机构:党政办公室、教务办公室、研究生培养与科研管理办公室、涉外事务办公室、公共外语教学办公室

教学单元:设有泰语、英语、缅甸语、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马来语、印度尼西亚语、菲律宾语、印地语、孟加拉语、尼泊尔语、普什图语、僧伽罗语、泰米尔语、乌尔都语、翻译、日语等专业本科教学系部或教研室,翻译硕士(MTI)教育中心、亚非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印度语言文学研究生教研室,公共外语教学部等教学组织。

督导机构:外语专业教学督导组、公共外语教学督导组、研究生教学督导组

◆学科平台

学院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亚非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印度语言文学”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开设“英语笔译”“英语口译”“泰语笔译”和“泰语口译”4个专业方向。拥有国家民委设立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研究中心”和云南省产教融合翻译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学院教师承担了10余项云南省研究生教学优质案例库建设项目和优质课程建设项目。

◆专业平台

外国语与南亚东南亚学院是学校教育对外开放的“三张牌”之一,是我国西南地区开办南亚东南亚语种专业历史最悠久、语种最齐全的办学单位,目前开设了南亚东南亚14个国家的15种官方语言,包括泰语、缅甸语、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马来语、印度尼西亚语、菲律宾语等8个东南亚语种专业和印地语、孟加拉语、尼泊尔语、普什图语、僧伽罗语、泰米尔语、乌尔都语等7个南亚语种专业。泰语专业被认定为云南省A类专业,是全省文学学科门类中唯一被认定为A类的专业。学院目前已形成通用语英语、日语和南亚东南亚国家语种并进的专业发展格局。

学院拥有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英语、泰语、缅甸语、老挝语、柬埔寨语;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印地语和越南语;5个国家级重点专业:泰语、缅甸语、越南语、老挝语和柬埔寨语。

学院在非通用语教育领域有深厚的办学积淀和良好的发展基础,是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并验收的“云南省中国—东盟语言文化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批准的“非通用语种群”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公派留学项目合作单位、云南省教育厅批准的“云南省高校小语种人才培养示范点”、“云南省高校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非通用语教育发展联盟”发起单位,也是教育部高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非通用语分指委委员单位、全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云南省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办学规模

截至2024年5月,外国语与南亚东南亚学院共有全日制在校生2433人,其中本科生2102人,研究生331人。

◆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现有教职员工144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49人,博士学位获得者48人,多数教师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4名省部级高层次人才: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教育人才1、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2名、云南省“青年拔尖人才”1名。多名教师荣获省部级重要荣誉,如云南省委员宣传部宣传文化领域“青苗人才”、云南省师德标兵、世界泰米尔音乐大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在学术组织建设方面,学院现有云南省高等学校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1名、云南省外语教育学会副会长1名、云南省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1名、云南省语言学会副会长1中国南亚研究会副会长1名、全印中国学联理事长1

◆人才培养

学院本科专业采用“3+1”跨国人才培养或国内跨校学习模式,即非通用语专业学生大一、大二、大四3年在国内学习,大三到语言对象国高校学习,英语和日语专业部分学生在读期间有1年时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或天津外国语大学学习。截止2024年,学院已培养毕业本科生8000余名、硕士研究生800余名。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学生就业专业匹配度和就业质量较高。毕业生就职于外交部、中联部等国家部委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石油东南亚管道公司、公安边防海关、省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

◆科学研究

近年来,学院教师围绕语言学、文学、翻译学、历史学与区域国别学领域展开深入研究,科研项目方面,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项(含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完成2项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以及10余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著作论文方面,公开出版著作、教材80余部,在各类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论文300余篇;服务社会决策咨询层面,撰写提交各类决策咨询报告20余份。先后获得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云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0余项8部教材获省部级优秀教材奖。

◆社会服务

学院积极发挥外语学科优势,深度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近年来,师生团队先后为杭州亚运会、上海进博会、中国-南亚博览会等重大国际活动提供专业语言服务,并承担国家领导人出访柬埔寨等重要外事活动的翻译工作。在服务地方外事方面,学院为云南省领导接待南亚东南亚国家政要、“云南省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基地”涉外培训项目及学校各类外事活动提供优质翻译服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院已有13名优秀教师受国家外交部、商务部、文化部等部委选派,赴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家使领馆及驻外文化中心工作,充分展现了学院师生过硬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国际形象,彰显了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积累了丰富经验。

◆国际交流

学院深入推进国际化办学,先后与泰国玛希隆大学、泰国国立法政大学、缅甸仰光大学、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大学、老挝国立大学、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印度尼西亚日惹国立大学、菲律宾国立大学、印度企业发展学院、孟加拉国东南大学、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阿富汗喀布尔大学等28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开展学生互换交流、教师学术互访、外籍专家聘请等实质性合作项目,学院构建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网络,拓展了师生的国际视野,为促进区域教育文化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

(数据更新至2025年4月5日)